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就缺粮?
士兵在古代的时候,本来就是劳动力,他们不打仗的时候,就开荒种田。这样源源不断的劳力、收获,就会产生粮食的积累。
这种操作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粮食,不但够自己吃的了,而且还有可能会产生剩余,上交给国家。
但是,一旦发生战争,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逆转,粮食总是不够吃的。
之所以发生这种原因:一是劳动力减少了,毕竟去战场上打仗的人,就不可能在家种粮食了,这就直接导致了粮食的减产。
不但如此,这些人上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不但不生产粮食了,还是粮食的主要消耗体。
他们在外常年的作战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
既然说到粮食的供应,就不得不说另一个一打仗就会断粮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粮食要从储备的地方,运送到战场上,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打仗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断粮的情况,其实问题就是出现在了运粮这个环节上。
往往打仗的地点,不是粮食储备的地点,这期间的距离,只有通过运输才能达成。
要知道运粮的途中,会发生各种可能性。
那些运送粮食的人,或者牲口,在运送过程中,他们也要消耗粮食吧。还有保护运送粮食的军队,也要吃饭吧。
你也可以这么认为,运粮的人,若是运送十万人的口粮,他就必须要准备二十万人要用的粮食。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粮食的消耗体。
幸运的话,这些粮食能被运送到前线,解燃眉之急。万一不幸的话,被敌军给劫粮了或者断了粮道,那就必死无疑了。
曹操和袁绍打官渡之战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把袁绍在乌巢的粮食给烧了。袁绍的粮食断了,军心也就不稳定了。
所以,也就导致了他战争的失败。
还有,赵括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就是被白起断了粮道的。
粮食根本运不过来,你说在前线打仗的将士们没有吃的了,这个仗还能怎么打?
这也就是为什么打仗的时候,都不愿意打持久战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一打仗,军队就缺粮的主要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