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书”这件事情,古人曾经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又曾经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如果将这两句诗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前者为“知识就是力量”,而后者被误解为“读书无用论”。
可见,“读书”还是“不读书”,是一个由古及今一直存在的争议。
“惟有读书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流传已久的《神童诗》中的一句,用以激励后人读书上进。
说得更为明白的一句是: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那些能在社会中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都是有学问的读书人,当然这更多的是指文人。
那么,为什么“读书”如此重要呢?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知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是越来越重的。在很早以前,人类还是以采集、狩猎为生,过的日子非常艰苦,时刻还处于生命危险之下,但是种植、驯养技术的成熟,让人们的生活好了太多太多。
这个过程是以万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尝到了“知识”所带来的甜头,之后的发展更是验证了这一点。
孟子将劳动分为“劳心”和“劳力”两种,并指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社会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劳心者”就是比“劳力者”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引导着社会的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劳心”和“劳力”并不是指单纯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说有技术的人和没有技术的人。
比如说一个工地上,现在还找得出一个只有力气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劳工吗?有些劳工没有上过太多的学,没有读过多少书,其文化水平可能也仅仅在于认字而已。
但是,这些人不是“劳力者”。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里是“劳心者”,只不过程度有差异而已,有些是工程师,有些是泥瓦匠,他们不是那种只会听别人指挥的劳力。
从今天“学历”越来越重要也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趋势就是如此,对于“知识”越来越看重,而“知识”所能带来的变革也越来越大。
那些满足于现状,不想继续学习新内容的人,注定会被社会淘汰。这个时代的发展对个人来说更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常态。
其次我们还应该明了,“读书”对于人精神建设的作用。面对不如意的世事,不读书的人只能随波逐流,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判断,而读书的人却有更多的选择。
正所谓: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读书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所有人之外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高度。
钱财、地位等等外在事物也许抵不过一次天灾,抵不过一次人祸,这些东西随时都可以被剥夺。但是只有学在心里的“知识”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努力是不会辜负人的”。
最后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读书人”。“读书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受到儒家学说影响的文人,但其实他包含着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
有些人总是用开疆拓土和保家卫国的“将士”来讽刺那些只知道读书的“文人”,但又见过几个名传千古的名帅、名将是不知兵法,不读兵书的呢?
所以,读书是不分行业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里,“读书”成为了每一个人想要立足的必备技能。
它再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是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自古及今从未出错的真理。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读书人的自嘲
我们常听人说,书生是“百无一用”,其实这句话的出处在于清朝黄景仁的一首诗: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是他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自嘲。
也就是说,这句话“读书人”说得,不读书的人说不得。
这就好比一个人取得了一些成就,别人称赞其能力的时候,他会自谦,说这些都算不得什么,但如果你当真了,附和他一句“果然算不得什么”,你看他和不和你翻脸?
那么,“书生”真的是百无一用吗?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在任何社会当中,类似“书生”这一地位人都是领导者。
在封建社会中,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不知书”者,汉末三国时期曹操领军的同时,也留下了非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些领军作战的将领很多都写得一手好诗。
尤其在唐代之后,科举考试也增设了“武举”一科。
戚继光的成名并不是其勇武,而是他的作战方略非常先进有效。
说个极端一点的例子,一伙土匪山贼如果没什么文化,只会打家劫舍而已,但如果配一个“军师”,他们就敢造反。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书生”哪里无用?
那么,为何要感慨“百无一用”呢?这是“报国无门”的时候所发的牢骚。
郭德纲曾经说一些新品类的相声,有些人想用相声普及化学,有些想用相声普及物理,相声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这些是他所认可的。但是别忘了,还有那些专门说相声的人呐。他们除了说相声,不会做别的。
其实郭德纲说得很委婉,他是在表达每一行都有专业的人士,不要用跨行的眼光来评判业内的人才。
读书人也是如此,像元代取消科举之后,很多文人一时间丧失了谋生的能力,很多人都去创作之前被人看不起的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
缺少了读书人对于社会的管理,疆域庞大的元朝不到百年就成为了历史。
一个国家的根本就在于这些幕后的“读书人”,他们的付出一点都不逊色于那些在战场搏命的将士。
守土安邦是功绩,强国富民更是追求。只不过前者有一个具体化的标准,而后者没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罢了。
说到今天,那些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其实都是不读书的人,相反那些有很大社会声望的人,不说各领域学者、教授,就是那些看起来和“读书”没什么关系的商人,马云、李嘉诚等等哪一个是不读书的人?
然而,这些人从来没有认为“书生”百无一用,反而再不遗余力地支持教育事业,鼓励更多的“读书人”。
从这些历史现实和活生生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发现: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是“书生”百无一用,而是懂得读书价值的人还太少。
为什么魏晋时期的名士很多都在民间,而唐宋名士却几乎都在朝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