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作者:周嘉宝
背靠“钟表大王”张瑜平,劳力士、欧米茄、江诗丹顿、积家等名表在中国的经销商冲击A股失利。
图片来源:Pexels
日前,证监会网站显示,原定于5月26日上会的盛时钟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时股份”),在上会前夕撤销了申报材料。事实上,自去年11月递交IPO材料之后,盛时股份就因关联交易频繁,存货高企、募资合理性存疑等问题饱受外界争议。关于此次临阵撤单的原因,时代财经多次致电盛时股份方面,但电话均未接通。
而据媒体报道,盛时股份内部人士透露,撤回申请材料为引擎风控导致公司对过会预演准备不充分,并表示待条件成熟时仍将继续向证监会提交上市申请文件。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时代财经分析,撤销申请多数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审核制与注册制虽然IPO的流程不同,但都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因此有些企业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业绩下滑、某些指标不符合上市要求等原因,而在沟通过程中选择放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A股IPO发行增速有所放缓。今年发行的IPO项目中,已有多家选择主动撤回,超百个项目因疫情、财报更新等因素被迫中止。
年,盛时股份的实控人张瑜平开始在内地及香港从事手表进出口批发业务,年,成立北京市亨得利瑞士钟表有限责任公司,年亨得利(.HK)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张瑜平也被称为“钟表大王”。
然而亨得利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表现平平,股价历史最高点也仅2.港元/股,近年来更是沦为仙股。年底,亨得利正式拆分内地业务,组建了盛时股份,试图冲击A股。年,盛时股份正式递表,计划募集资金25.07亿元。
如今,随着盛时股份撤销申请资料,钟表大王的A股上市计划也暂时搁浅。
一款劳力士配货20万元,经销商仍利润微薄一支腕表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只需经过品牌制造方和服务商两个环节。品牌方负责腕表的设计生产与品牌营销,大多数钟表制造商选择通过授权协议,将生产的腕表通过批发的方式给服务商在线下门店或线上平台进行再批发或零售。
盛时股份就是典型的“中间商”。招股书显示,盛时股份与世界上有名的腕表制造、品牌商斯沃琪、历峰、劳力士、路易酩轩等集团均有合作,成为欧米茄、劳力士、江诗丹顿等40多个中高端钟表品牌在中国的经销商。
招股书显示,盛时股份每年能卖出超万只腕表,腕表销售收入常年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97%以上。年-年,盛时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91.1亿元、95.2亿元、.8亿元,即使在年疫情期间,盛时股份的营收仍突破了亿元大关。
支撑这一业绩的是中国消费者对瑞士腕表的喜爱。国联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理念的迭代,中国内地正在形成更广泛的消费群体,高净值人群持续增长,高端腕表市场消费结构呈现大众化、年轻化趋势。
据海关总署数据,年-年,中国机械手表进口量由万只增长21.5%至万只。年,瑞士对中国手表出口额合计约40.91亿瑞士法郎(约合亿元人民币),占到瑞士手表全球总出口额的约24.09%。其中,中国大陆进口的瑞士腕表金额高达全球比重的14%,中国内地和香港已成为瑞士手表出口的第一大客户。
不仅进口量在增长,奢侈品腕表的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
时代财经了解到,劳力士一款官方售价为23.19万元的黑圈迪通拿,在今年的几月内就飙升至31.9万元以上。有二手奢侈品从业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每小时一个新价格”“表贩子一单净赚数万”的情况层出不穷。他还告诉时代财经:“今年新出的左撇子造型的格林尼治雪碧圈公价8万多元,但要想买到这块表,在专柜(专卖店)要配货公价约20万(元)冷门表款。”
尽管这波高端腕表的消费潮,富了品牌商,养肥了二手表贩,但作为中间商的盛时股份似乎没能真正尝到甜头。
招股书显示,年-年,盛时股份的净利润分别为5.7亿元、6.6亿元和5.8亿元,净利率为6.25%、6.9%、5.6%。年1-6月,盛时股份在营业收入63.1亿元的情况下,净利润也仅为4.9亿元。
事实上,受限于中间商角色,盛时股份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并不高。上述二奢从业人士也进一步强调,热门的腕表毕竟是少数款式,对于专柜和专卖店来说,大多数冷门表款仍要以低于公价的折扣进行销售。
与此同时,自今年4月起,部分高端腕表热门款在转售市场的行情遭遇“滑铁卢”,劳力士、爱彼等知名奢侈腕表价格一路俯冲,甚至在短时间内暴跌20万元。
上述人士对时代财经透露,高溢价热门表款的行情暴跌无疑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行情不好,门店搭售也会随之减少,不然没有人买,那么销售额和利润也就少了。”
也就是说,如果高端腕表消费需求减弱,将有可能影响盛时股份本就不高的利润率。
另有多个迹象标明,部分高端腕表品牌商正在收回经销权,加大品牌自营力度。据自媒体统计,-年间盛时旗下的劳力士门店正在逐步缩减。
中低端腕表销售疲软,“钟表大王”昔日风光不再相比高端腕表需求的远忧,中低端腕表的销售现状也并不容乐观。
招股书数据显示,年1-6月,盛时股份以高端腕表品牌销售为主的零售毛利率为26.98%,而包含天梭、美度、CK以及古驰等中端手表批发业务的毛利率更低,为15.52%。
此外,盛时股份也多次在招股书中提及公司中低端腕表的销售颓势。年-年,盛时股份中、低端腕表销售数量占整体腕表销售分别为63%和54%,均超半壁江山。但中低端腕表销量已连续两年负增长,其中,年低端腕表的零售数量更是同比减少31.33%,同期高端腕表零售销量同比增长8.24%至30.3万只。
此外,盛时股份还面临高存货带来的风险。截止年末、年末、年末和年6月末,盛时股份存货金额分别为40.4亿元、41.2亿元、47亿元和49亿元,占各报告期末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56.88%、53.76%、57.11%和52.5%。
高端腕表需求不稳定、中低端手表销售疲软、利润微薄,表面光鲜亮丽的腕表零售、批发业务,似乎也并不算一门好生意,而让盛时股份有底气冲击A股的,或是背后的靠山——亨得利。
年,以北京亨得利和上海新宇为主体的亨得利集团完成重组并在香港上市,同年亨得利集团总营收达13.97亿元,净利润1.32亿元。上市后,亨得利一路狂奔,年亨得利销售额破百亿,达.75亿元,净利润9.18亿元,在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等地拥有间零售门店。
但是,资本市场投资者们对亨得利似乎并不买账,上市十余年,亨得利股价也仅在年达到最高点2.港元/股,市值刚刚超过百亿港元。
此后,亨得利的业绩和股价表现便一路下滑,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与海外代购冲击,到了年,集团销售额虽录得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上一年下滑67%,仅为1.9亿元,股价也常年维持在1港元/股以下。
失去了融资能力的亨得利,让张瑜平开始考虑将相对稳定的内地业务分拆回A股上市。
年,亨得利中国拆分内地业务,将持有的宁波上亨、深圳亨得利、亨得利商贸及上海新宇的股权以增资的方式注入新宇有限,新宇有限主要负责中国内地腕表零售、批发及售后服务业务,这也是盛时股份的前身。拆分后,亨得利也宣布香港、台湾等境外钟表零售业务全面折戟,门店陆续关停。
随后,新宇有限经历6次股权转让,至年,新宇有限整体变更设立为盛时股份,股东数量高达40人,其中不乏京东、海尔、深创投、国君资本、上海国改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