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资源 >> 正文 >> 正文

佛陀说人生是苦,是反对快乐吗中

来源:劳力 时间:2023/4/15
该怎么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487578.html

苦与乐,是人生的两个重要方面。佛教常说“人生是苦”,但也不否认“人生有乐”。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快乐”的呢?

先来看《中阿含经》卷三六《梵志品·何苦经》中,声闻梵志问佛陀:在家人和出家人都有什么快乐?佛陀回答说:“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什么意思呢?这里的“自在”,是指行为顺随着欲望,各种欲望得到满足,这样在家人就感到快乐了;而出家修道的人,“行不随欲,行不随恚、痴”,看似“不自在”,其实心已离烦恼之系缚,反而是真正的“大自在”,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所以,就快乐本身来说,佛陀认为出家胜于在家;但也并不否认在家也有快乐。

有意思的是,在《何苦经》中,佛陀还提出,在家人要获得“自在”之乐,是有条件的,即“钱财能得到增长,金、银、珍珠、琉璃、水晶全部都能得到增长,畜牧、谷米以及奴婢等也能得到增长的话,在家人就快乐欢喜了”。简单来说,随欲“自在”的条件是要有钱,且钱财还要不断增长,否则就难以随欲自在。

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观察。说浅显,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有钱才能满足人的很多欲望;而说深刻,则因为佛陀早在几千年前就揭示了,在私有制的社会中,没有财产作基础,自在、自由只能是一句空话;直到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还在为实现“财务自由”而奋斗(劳心劳力)着么?

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世俗之人来说的。因为普通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感官欲望,“爱念意乐”,即主要以感官满足为乐;而出家修道的人,善于调御自己的感官,不再依据感官来取境,而能用把握的“真如”驾驭自己的思想行为——那时就会认识到,“未离欲者”是如何被色、声、香、味、触等外境所侵蚀、所烦恼,这些由内在的爱欲和外在的声色取得之乐,实在薄浅,是不值得追求的。

这也正是佛陀认为出家之乐胜于在家之乐的原因!

在《中阿含经》中,佛陀进一步指出,快乐是相对的。世间有情悉皆是苦。

比如,相对于饿鬼、畜生、地狱众生来说,生而为“人”是福是乐;在人世间,相对于贫贱凶夭来说,富贵长寿是福是乐;而与人间“五欲”之乐相比,天上之乐极世间之最,可以尽情享受,由“天”再看“人”的快乐,就低下得无法比拟了。

然而,这些“世间”之乐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出世间”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天、人之乐,也只是“苦”的程度不同罢了——与大苦相比,小苦即乐——总之,世间之乐只是在苦的大小上有差异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的乐。从根本上说,世间有情悉皆是苦。这便是佛陀“四谛”学说中的“苦谛”。

而通过修行,佛教所要追求的最高利乐,乃是“涅槃”大乐。这种乐不依赖任何外在的条件;不与苦相杂,纯粹是乐;超越时空,超越三界,永恒常乐;无法描述,也不可为喻。这种乐,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

除了《阿含经》,佛教的“苦乐观”在后世的经典中,还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瑜伽师地论》中就进一步将“乐”分为了“非圣财所生乐”和“圣财所生乐”两大类。

所谓“非圣财所生乐”,指常人依赖外在条件而非依靠佛法所说的“圣财”所获得的乐;而“圣财所生乐”,指不依赖非圣财所生乐所需的世俗资具,而依佛教所谓“七圣财”而生的乐。这七圣财为:信、戒、惭、愧、闻、舍、慧。圣财所生乐又可以分为:“世间”的现法乐、后世乐、离欲乐,以及“出世间”的涅槃乐两大类。

此外,大乘佛教还要求菩萨“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为此,菩萨们不但要不畏惧度化众生的困难和艰苦,而且要主动代众生受苦,乃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正是在这种以慈悲和勇猛迎“苦”而上的过程中,菩萨们获得了解除众生之苦的大乐!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