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迟来的后位
大唐元和十五年(公元年)闰正月,虽然已经过了立春,但寒意尚未消退,春意还在酝酿。长安城的官员百姓还未从先皇驾崩、新君登基的惊恐忙乱中安定下来,便被又一场浩大隆重的册封大典震撼了。
只听宣召的官员用洪亮的声音朗声宣读圣旨:
“嗣皇帝臣名再拜言:伏以正坤元,母天下……伏惟大行皇帝贵妃,大虹毓庆,霁月披祥……谨上尊号曰皇太后”。
大殿内外顿时鼓乐齐鸣,随即百官行礼,山呼万岁,庆贺皇太后加冕。刚刚登基的皇帝李恒(史称穆宗)露出志得意满的笑容,他从皇帝的宝座上起身迎接,毕恭毕敬。
万众瞩目中,皇帝的生母、贵妃郭念云缓步走上大殿,她一如往昔地华贵优雅、仪态万方。她的表情无懈可击,她的神态端庄得体,步上丹樨时与身旁的李恒目光交接,彼此微微点头,一抹胜利的喜悦在郭念云的眉目间浮现,但转瞬即逝,当她面对阶下的文武百官时,已经恢复了大唐第一贵妇人的雍容沉静。
看着眼前俯首听命的百官,她只觉无限感慨:为了这个后位,她已经苦苦等待了15年,也苦苦谋划了15年。这是她早就应该得到的名号,此刻终于实至名归了。
2.非比寻常的广陵王正妃
郭念云可不是没有来历的寻常女子,她有着极高贵显赫的出身。
她的祖父是平定了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功臣郭子仪。父亲是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母亲是唐代宗最喜欢的女儿升平公主。
从小生长在既是权贵豪门、又是皇亲国戚的家庭中,郭念云是天生的白富美,被周围人众星捧月,自是过得优裕从容,从不知稼穑艰难,更不懂人生险恶。15岁时,郭念云下嫁给广陵王李纯——真的是下嫁,李纯虽然是皇太子李诵的长子,但生母地位低微,在皇子皇孙众多的李唐皇室中,并不算多出众。并且论辈分,郭念云还是李纯的表姑。当时皇太子并不被皇帝喜欢,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对儿子的这门婚事实在是寄予了厚望。
贞元九年,广陵王李纯亲临郭府,以最隆重的礼仪迎娶郭念云为正妃。
郭念云的出身太显赫了,她身后的势力也太庞大了。她嫁入皇太子府,为保住皇太子的位置增加了一重砝码。于是皇太子李诵特别宠爱这位儿媳,比自己的妻妾都看重,郭念云一出嫁,就成为皇太子府中最尊贵的女人。
当然,她和丈夫李恒也相亲相爱,度过了一段最美好难忘的时光。她很快生下了儿子李恒和女儿岐阳公主。
当然他们也有过争吵与哭闹。李纯并不是特别专情的人,在娶郭念云之前就有了侍妾,甚至生下了庶长子李宁,郭念云的儿子已经是李纯的三子了。虽然郭念云到来后,李纯把更多的爱给了这个出身高贵的正妃,但仍然不时去找别的女人。这让任性骄傲的郭念云十分不满。他们的矛盾并未扩大,在公公皇太子的干预下,每次争吵都以王子赔礼、王妃胜利而告终。郭念云很高兴,她觉得自己无往不胜;李纯很郁闷,越来越反感郭念云的嚣张,但他什么都没表露出来,一如既往对妻子深情款款。
郭念云很开心,她从小舒服自在惯了,只要能安享富贵与爱情就好。政治的风云险恶,朝堂的你争我夺,都与她无关。她恣意享受着自己的爱情与人生。她知道,不必她说什么做什么,成为广陵王妃的那一天起,整个郭氏家族就站在了她的身后,他们自会想尽办法维护太子,将自己送上太子妃、皇后之位。
3.掩不住的深宫寂寞
公元年,皇帝驾崩,皇太子李诵带病登基。很快,就退位为太上皇,李纯由广陵王、太子,随后坐上了皇位,这就是唐宪宗。
丈夫当了皇帝,作为他的原配正妃,既有高贵出身又已经生儿育女,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皇后吗?更何况,李纯能够顺利即位,与郭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可郭念云等啊等,等到李纯坐稳了宝座,等到他摆平了各方势力,终于开始封后宫的时候,却仅仅封了郭念云为贵妃。虽然李纯也没封其他人当皇后,后宫还是以郭念云地位最高,但名不正言不顺,无论如何都不及皇后尊贵。让一直以为后位早是囊中之物的郭念云怎么能演的下这口气?
然而,咽不下也得咽下去。不仅是不封皇后,李纯整个人似乎都变了。他不再对郭念云体贴关爱,并且广纳嫔妃,多多益善。李纯只活了44岁,竟然生了20个儿子,18个女儿,如此生产力旺盛,让郭念云简直欲哭无泪。
李纯是有作为的皇帝,他很快掌握了大权,开始锐意改革。郭家虽然势力不小,但不敢与皇权对抗,对待越来越不喜欢的郭念云母子,他也不再投鼠忌器了。
当皇帝四年后,李纯置郭念云所生的嫡子李恒于不顾,以“立长”的理由册立庶长子李宁为太子。这一决定让郭念云彻底看清了李纯,对他彻底绝望。丈夫不足凭,她要靠自己的力量成全自己的人生。
转眼两年过去了,一向身体健康的太子忽然暴病身亡,太子之位再次空缺。在郭念云的运作下,朝堂上下、宫廷内外大部分人都提出册立郭贵妃的儿子李恒为太子。唯有皇帝的亲信宦官深知其心意,建议按照长有次序立次子为太子(李恒是三子)。然而这一次皇帝失败了,有备而来的郭氏家族得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支持。
李恒终于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按理说,这一次郭念云可以正位皇后了。尽管无数大臣先后上书请求立郭贵妃为皇后,可李纯,还是找借口坚决拒绝了。
4.五朝太后的荣耀
皇帝当到后期,李纯越来越迷信丹药了,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对身边宦官非打即骂;同时也越来越看不上郭念云母子,他开始谋划要改立太子。
前朝后宫,再一次风起云涌,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加紧活动,都在等待一个契机。
年轻的太子有点沉不住气了,在母亲面前明示暗示,都不得要领,于是跑去问舅舅郭钊,怎么办?郭钊淡定地对太子说,你什么都不必管,好好在你父皇面前尽孝就是了。舅舅表情一如母亲,却是更加意味深长。太子忽然就懂了,转身离去。
公元年,新年喜庆的气氛尚未褪去,宫中忽然传出了惊人消息,皇帝李纯驾崩。皇帝死得太突然,以至于各种传说不胫而走,流传最广的是郭贵妃指示太监害死了皇帝。
可传说毕竟是传说,无人得见,史书也语焉不详。在文武百官和掌权宦官的拥戴下,太子李恒在灵前继位,随即封母亲郭念云为皇太后。
郭念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成为大唐帝国名正言顺的国母皇太后。
儿子是皇帝,自己是皇太后,郭氏家族又牢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紧张隐忍了十几年的郭念云终于放下心来。她恢复了爱排场、会享受的贵妇状态,过起了一呼百应、随心所欲的皇太后生涯。
李恒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对母亲十分孝顺尽心。他将太后所居的兴庆宫装饰一新,每到月初和节日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宫门参拜敬贺。他还陪伴母亲等骊山游玩,一路都派禁军护送,声势烜赫,让郭太后尽享富贵尊荣。
只是,孝顺的李恒没活多久,只当了4年的皇帝就驾崩了。
此时郭氏家族依旧有雄厚的实力,经过一番较量后,李恒的长子李湛即位(唐敬宗),身为祖母的郭念云成为了太皇太后。
李湛即位时只有16岁,尚不能独立执政。有人为她谋划临朝称制,被郭念云断然拒绝。她说:“你想要我效法当年的武则天吗?对祖宗不孝吗?如今太子虽然年纪幼小,但可以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辅政,我身为太后,何必后宫干政,让人诟病呢?!”郭念云放弃临朝称制,得到了朝野的纷纷赞扬,说她真有当年祖父郭子仪的风范。他们想错了,郭念云只是喜欢舒服享受的贵妇而已,她才懒得费心劳力地去治国管事呢。她毫不怀疑地相信,亲孙子为帝,她和她的家族都会继续安享富贵。
仿佛遗传了父亲的短命,李湛即位没几年也去世了,接着他的弟弟文宗即位,文宗死后,弟弟武宗即位。不管是谁当皇帝,他们都是郭念云的亲孙子,她继续以太皇太后的最高身份享受着孙子们的孝顺恭敬,享受着官员百姓的无尚尊崇。
只在意自己享乐的郭念云不知道,或者她知道也懒得操心过问,这些年里朝堂上下、宫廷内外发生了无数次争权夺利、流血谋杀,每一次新皇登基都是一次权贵的重新洗牌,都是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她的亲兄弟们都死去了,郭家的下一代没有领军人物,在朝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5.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公元年,唐武宗病死,掌握皇帝废立的宦官迎立了武宗的叔叔李忱(唐宣宗)。李忱是郭念云丈夫李纯侍妾所生,名分上是她的儿子,实际上并无血缘关系。
李忱一即位就表现出了精明强干,他很快掌管了实际权力,开始追查当年父亲暴死的缘由。他首先降低了郭念云的生活待遇,撤掉了她原来的内侍,换上自己的亲信。他很少来请安问候,偶尔见到了,也会旁敲侧击追问当年父亲李纯去世时的情形。
安享尊荣多年的郭念云怎么也想不到,年近古稀居然备受冷遇与怀疑,她决意反抗。只是,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郭氏家族早已式微,再无有力人物能给她支撑。郭念云只剩下自己,剩下自己太皇太后的名分地位了。她早已了无生趣,她决定用生命做最后一搏。
公元年六月初一,这一天风和日丽,温暖怡人,太皇太后郭念云登上了兴庆宫西南角的勤政楼,楼下就是长安城最繁华的大街。站在高高的楼台上,听着耳边的市井喧哗,郭念云想起几十年的往事,情不自禁又激动又感慨。她是郭子仪的孙女,是升平公主的女儿,更是当了多年太皇太后的大唐国母,她不能受庶子的凉薄,她要以自己的生命昭告天下,要让大唐官民百姓新皇的冷酷面目。
她的表情变幻不定,举止不再如从前那样安稳沉静,如此让身边的侍女紧张起来。当郭念云趋近栏杆,准备跳楼自尽的时候,她们立刻扑上去,死死抓住了她。郭念云奋力挣扎喊叫,引得楼下百姓好奇张望,宫人们赶紧将郭太后连拉带推带离了勤政楼。
得知郭念云的行为,李忱大怒。郭念云在当天晚上死去,人们纷纷猜测,这一次是皇帝下了毒手。
生在权贵之家,身处政治漩涡,都是权谋算计,都是你死我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怎么可能永远幸运加持?郭念云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家族的背景,也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孙,更贪图享受,放弃了权力,失去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最终死于非命,在滚滚历史中留下一声悠然叹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