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优势 >> 正文 >> 正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选有感

来源:劳力 时间:2023/8/29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70126/5212240.html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70126/5212240.html

近期,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选》(董宝良编选)这本著作,感受良多,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爱国者,一生共编撰了十余部教育著作,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推崇。《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一书甄选了陶行知先生在实践中得来的众多宝贵的教育理念,汇集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精髓。从《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一书中,既可以领略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执着,又可以感受陶行知先生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信念,还可以学习到切实可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读的著作。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形成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从小在“父辈如何教书育人”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他的少年时代恰逢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群众饱受欺凌,作为一名爱国青年,陶行知先生和鲁迅先生一样,也曾尝试过“学医救国”,企图以自身精湛的医术来解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但由于在学校受到外国人的歧视,陶行知先生愤然退学,转而学文,开始尝试“教育救国”,希望借教育之力解救思想落后的中国人。

育名篇选》这本著作,我被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执着所感动,感动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感动于他不畏艰苦扎根在最需要用教育来改变的中国农村。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有陶行知先生那份对教育的赤子之心,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以赤子之心对待教育。在陶行知先生长达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以“教育是国家富强繁荣的根本”为信念,坚持“教育救国”,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在全国各地开展教育活动,亲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大力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全身心致力于用教育为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教师楷模大山深处的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在日常教学中练就一套过硬的技能:手执教鞭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甚至学生每学期的课本都是由他用一根扁担挑进大山,一挑就是5年。张玉滚便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学生,为山区农村的孩子们照亮了求学之路,为这些孩子开启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门。陶行知先生主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著名故事:四颗糖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以真心待真心,成功教育学生的最好例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和张玉滚老师,在教书育人中秉持着一颗赤诚的不忍之心、慈爱之心、育才之心,以不忍之心待学生,以慈爱之心爱学生,以育才之心教学生。

教师要以实践来指导教育。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选》,你会发现,无论是《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还是《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教学做合一》,无不散发着“实践出真知”的气息,“实践”贯穿《陶行知教育名篇选》这本著作。陶行知先生对“实践”的认可,更具体直观的体现在他的名字“行知”上。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写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就改名陶行知。

教育是最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个知识,学生最终是否真正掌握这个知识,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个知识,将最直观的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运用中。“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实践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坚持在“做上教,做上学”,“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要以“教”为手段,以“学”为方式,达到学生会“做”这个目的,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曾经听过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我们仔细想想,这则笑话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发人深省。教师如果是“授之以鱼”,就会教出上面那样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终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如果是“授之以渔”,各国的学生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考察和思考,自然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只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这样才能教出合格的学生,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

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从国家层面上讲,“教育是立国之本”;从个人角度讲,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教师的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无论是富贵的牡丹,洁白的百合,热情的玫瑰,还是活泼的野花,都需要园丁用爱心去浇灌,去培育,帮助花朵们茁壮的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