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表的发条上链方式分为手动上链和自动上链两种,手动上链是最早应用在怀表、座钟上面的上发条装置,在今天很多的手表也一直在沿用这一经典的上发条装置。自动上链系统是在20世纪后才广泛运用的上发条方式,更为先进和可靠。
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手动上链系统更为简单,维修保养也更便宜并且没有了自动摆陀,手表机芯的厚度也更薄。并且手动上链是一种情怀,很多的表迷就喜欢给手表上发条的那种感觉,因此喜欢手动上链腕表的人可以说是资深的机械迷了。
自动上链系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年,瑞士的制表大师Abraham-LouisPerrelet发明了自动上链的怀表,其设计是以度旋转的自动盘带动上链轮系,与现今的常见设计接近,不过怀表是放在口袋裡的,不像腕表能常随著手部动作变换角度进行上链,而且当时设计未臻完美,即使在数年之后宝玑改良成摆锤式的自动盘,也没能普及。
年英国制表师JohnHarwood发明撞锤式的自动上链系统,自动上链系统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且开始得到认可。进入年后,各种现在看来十分新奇的设计陆续出现,其中最优秀的是自动上链系统是能度旋转的劳力士设计,也就是我们一直用到现在的自动上链系统。
摆陀动力先传送至第一个红色大齿轮(蓝),当内/外齿同步时,中轴内的小齿轮(上黑)就会带动铜色齿轮为主发条上链(绿);此时,另一红色大齿轮内的逆向轮会被铜色齿轮带空转(下黑)。但当第一个红色大齿轮内/外异步时,动力就会传至另一红色大齿轮(黄)使其内/外同步(下黑)带动铜色齿轮为主发条上链;
这一套系统在年之前都没有遇到对手,直到万国的技术总监比勒顿先生发明了一套新的自动上链系统才打破了这一平衡。
万国的这一套系统被命名为比勒顿自动上链系统,也被广大网友形象的称之为“啄木鸟”系统。
这一套自动上链系统的工作原理也并不复杂,系统内部有一个偏心凸轮(1),在两个滑轮(5)之间来回摆动进而推动整个系统,杠杆原理令系统内的"长鸟咀"(2)与"短鸟咀"(3)不断地相对上下移动,形成"长鸟咀"向下拉、"短鸟咀"向上滑;"短鸟咀"向下拉、"长鸟咀"向上滑,不停拉动斜牙齿轮(4)为主发条上链。
除了以上两种用的最多的自动上链系统之外,很多的品牌也有着自己的自动系统,但是其设计原理都是相通的。都是通过自动摆陀的往复运动带动齿轮给发条盒上链进而储存能量。
自动上链系统的优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不会因为忘了给手表上发条而导致手表停走;另外自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好,也更容易做防水设计。但是因为增加了厚重的自动摆陀,自动机芯的厚度要更加的难以控制,在设计上也更考验制表师们的水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