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介绍 >> 正文 >> 正文

记者是镜,故事是光,我们把交通正能量散射

来源:劳力 时间:2023/4/21

前几天

微博有个话题上热搜了叫

#还剩80天#

无论你是谁很感慨吧?

作为记者尤其今年

真的忙

不是在赶稿的路上

就是在路上赶稿

但真的有意义

今天

记者节

虽然我们从没时间庆祝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我们记着呢

福利!留言获赞前两名赠送京东E卡!

撤站联网

那一夜我们都是“撤站人”

“‘5、4、3、2、1!’随着年钟声敲响,一声令下,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并网切换如期进行!全国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撤销!今后开车跨省一脚油门踩到底!更好服务民生,交通陪你元旦!”

年1月1日0时,我在朋友圈发布这段文字。彼时感慨万千,不到一年时间,全国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撤销,高速公路全国联网迈出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而背后的艰难,现在想来仍记忆犹新。

见证撤站系统切换。

时间紧、任务重!撤站目标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又从两年压缩到一年。这意味着必须重新规划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案,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取消个省界收费站,完成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升级改造,这绝对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下同欲者胜!组织领导方面,部、省两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指挥部,建立了“月计划、周安排”工作推进机制和“月调度、周督导”督查机制。实施方案方面,在年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军事作战的方法,制定了作战总方案和九大战役计划,每项任务都挂图作战,到期销号。工程建设方面,行业上下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要抢抓施工期,克服资金难题,与兄弟省份协调,还要兼顾安全。ETC发行方面,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推进。政策完善方面,发布车型分类标准,联合多部门调整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优化“绿色通道”通行政策,清理规范地方性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为撤站各项准备奠定基础。

那阵子,部主要领导每逢调研,撤站便是必谈话题。那阵子,各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定期碰头研判各种棘手问题,群策群力,主动出击,攻克一个个“山头”。那阵子,各部属单位鼎力支持,有人出人、有技术出技术,部机关大楼5楼撤站指挥部办公室7天24小时人头攒动。那阵子,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有些人病倒了、有些人很久没见过家里的孩子了,但谁也没说要退出这个“战场”。那阵子,“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这些平时看起来有点“打鸡血”的话语,真真正正落实在每位交通人的工作中。

那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那是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作闯劲,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却斗志昂扬的难忘历程。最终,伴随各大战役纷纷告捷,这块“硬骨头”被我们啃下来了!切换系统那一夜,我们都是“撤站人”!(记者毛剑)

交通抗疫

总有一种力量支持我前行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身处湖北武汉疫情防控主战场的我,与中国交通报社这个“家”联系更加紧密。

1月29日,我接到通知,成为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一员。之后的天,我与新同事们并肩战斗,“白+黑”、连轴转。虽然疲惫,但我始终牢记新闻人的职责,坚守一线,以笔抗疫。那段时间,我每天5时许起床,一直忙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除了完成材料信息组任务,还要联系记者、组织采访、现场交流、拍照写稿。后来才得知,我成了领导和同事眼中“坚守时间最长、回家休息时间最少的人”。而报社和各地记者站同事的问候和叮咛,为我注入了强大动力,给我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记者(左)采访货运司机。

战疫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湖北交通的报道见报。援鄂应急物资中转站运行、粤湘鄂交通运输部门联手运送新冠肺炎检测试剂、辽冀津豫鄂五省市交通运输部门接力保障援鄂医疗器械运输、武汉解封、湖北交通疫后重振等新闻报道,都第一时间发表在《中国交通报》上,这期间多亏了报社同仁在应急状态下不停、不休的大力支持。

在战疫的紧要关头,医疗人员在前线拿命拼,交通人在一线与时间跑,报社家庭成员用情在后方干。不一样的抗疫战场,却有着一样的大爱情怀。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说:《中国交通报》记录了湖北交通抗疫保通的全过程,还原了湖北交通职工的奉献与坚守,体现了交通行业大报的责任与作为,展现了聚焦重点、担当大义的优秀品质。他们为交通抗疫书写通鉴,为交通人树碑立传,真正发挥了传递行业好声音、弘扬交通正能量的舆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总有一种力量支持我前行。昨天是中国交通报社成立36周年,我想再次感谢这个“家”,感谢报社同仁与我、与行业风雨同舟、砥砺前行。让我们一起继承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再立新功。(记者潘庆芳)

逆行记录50小时公里

无偿运建材、千里送蔬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群平凡的战疫勇士不顾辛劳、迎难而上,极大提振了湖北人民抗疫的信心。2月20日,我跟随援鄂爱心车队奔赴湖北省荆州市,全程记录卡车英雄抗疫保畅保运的故事。

记者(中)与爱心车队司机合影。王树摄

“受疫情影响,不少地区都面临着‘有货无车、有车无人’的问题。卡车司机难找,去湖北的卡车司机更难找。”爱心车队牵头人王树说。“我在六盘水,这单我接了。”爱心车队队长祖瑜接到王树的电话,一口就答应了。“一线医护人员都不怕,我也没什么好怕的。”祖瑜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坚定。

一路上,车队遇到过服务区超员无法进入被迫继续行驶,也遭遇过大雾等恶劣天气。历经50个小时、公里的奔波,3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卡车顺利抵达荆州和潜江。“今天卸货的时候,好多居民来给我送吃的,说了好多感谢的话。不过看着城里空落落的,我心里有点难受,不知道他们的菜够不够吃。”平日里话不多的司机史洪祥突然对我说,他还想再去湖北。

这一趟跟车采访,我和卡车司机们同吃同住。4天吃了6顿泡面,每次看着桶中被泡得圆圆胖胖的面饼,我便苦着脸。“这不是马上就回去了嘛,火锅、酸汤鱼、牛肉粉都在等着你呢。”司机夏仁贵安慰我。

返程途中,我和4位司机师傅聊及随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还要接着干。”祖瑜说她已经联系好了货源,和3位师傅去云南送煤,继续帮助有需要的人。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看到这群平凡又可爱的卡车司机,我总能感到温暖。他们的故事虽简单,但值得被传颂,他们的名字更值得被铭记。(记者韩光胤)

小康路·交通情

十八洞村三张照一段缘

得知我要前往十八洞村采访时,几位同事笑道:“那你能见到龙阿婆了,记得替我们向她问好!”说罢,给我展示了两张照片。

年11月,记者马珊珊(右)和李玲(左)与龙阿婆合影。

今年7月,记者李家辉(左)和董雅洁(右)与龙阿婆合影。

照片中的季节一冬一夏,同事们分别站在一位苗家阿婆左右。马珊珊和李玲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身后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李家辉和董雅洁则身着夏装,旁边是平坦的农村公路,四周绿意盎然。据同事介绍,照片中的阿婆名叫龙德成,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就坐在她家的院坝上与村民们交谈,当时龙德成与她的老伴施成富一左一右坐在总书记身边。

像开启了时光隧道,我在同事们的讲述中被带回当年——

年11月,马珊珊和李玲参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特别报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交通扶贫的主战场之一。当时村口的公路正在升级改造,十八洞村第一书记施金通带着记者沿着青石板路来到了龙阿婆家。阿婆的一句话让同事们记忆深刻:“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有路有水有电,感觉心情愉快,越活越年轻了!”采访结束,阿婆紧紧拉着同事的手说了句苗语,施金通翻译说,她是想让记者多多宣传十八洞村,让大家都来这里看看。

时光荏苒,转眼4年多过去了。今年7月,为采访当地通组公路建设情况,李家辉和董雅洁前往十八洞村。刚进村口,他们就偶遇了龙阿婆。当时阿婆身着粉色苗族服装,正在摊前用简单的普通话与游客聊天。采访过程中,阿婆眼角眉梢流露着对红火生活的满足,拉着二人去家中看看新变化:墙上挂着她和总书记的合影,当年总书记坐过的凳子还留存着,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不时有游客来家中参观,龙阿婆总是热情相待,俨然成了苗寨的“形象大使”。采访结束,阿婆将二人送到村口,见到一旁有人正在拍照,她主动拉起了董雅洁的手示意合照,快门定格了这一瞬间。

带着满满的期待,9月初,我与同事王俊峰踏上了“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题采访活动之旅。采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十八洞村,也终于见到了照片中的主角龙阿婆。当时下着蒙蒙细雨,她正坐在家中,见到我们赶紧摆手招呼我们进屋,也许是几位同事先后来这里采访的缘故,虽是初见阿婆,却觉得亲切又熟悉。阿婆已有80岁高龄,但对比5年前的第一张合影,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甚至更精神了。采访结束,我们给阿婆翻看之前的合影,她认真端详了一番,指着照片连连点头。为了将这段缘分传承下去,我和王俊峰也一左一右站在阿婆身边与她合影留念。

今年9月,记者王俊峰(左)和李雨青(右)与龙阿婆合影。

能与龙阿婆结下这段缘分、见证交通发展为龙阿婆和当地村民带来的变化,我们深感荣耀。若日后有机会,一定再去探望阿婆,愿那时她身体仍旧硬朗、笑容依然灿烂。(实习记者李雨青)

好生活在路上

难忘藏族孩子们那迷人的微笑

四川阿坝、甘孜采访,我内心始终荡漾着羡慕的情绪。我多希望能像那些扶贫干部一样,扎根高原,一天天、一步步记录那片土地上的变化。

去年10月、11月,我有幸两次踏上阿坝、甘孜州的土地,参与“好生活在路上”融媒体报道活动的采访和拍摄。首次去高原,还是这么重要的采访任务,我在出发前充满期待。虽然每天奔波数百公里,协调各种采访和拍摄工作劳心劳力,但看到交通运输给藏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这中间有一件小事让我念念不忘。

在阿坝州壤塘县南木达镇,我们需要到当地的南木达育人小学对接藏族老师的采访事宜。一路辗转到学校,奔波了一天的我已是迷糊状态,可一下车,我就被震耳的叫喊声惊醒了,一问才知道,居然赶上了校园运动会。我一激灵,赶忙快跑几步进入校园,眼前一幕立刻驱散了所有疲惫:几百个壮得像小牦牛一样的孩子,正拼尽全力跑步冲刺、呐喊助威,他们的呐喊声元气满满。

我们一靠近,就有人发现了我们手中的摄影设备,很快便有一大群孩子跑过来围观,吓得我不自觉地护住设备。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虽然很兴奋,可一到我们跟前,就放慢了的脚步,礼貌地用眼神征求我的同意,看我点头,他们才开始轻轻触碰我们的设备,争先恐后又小心翼翼。

藏族孩子们围观相机。

被他们围成一团,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四周洋溢着淳朴、善良和热情,那是一种特别的气息,闻得到,很难忘。

南木达育人小学的这次经历,让我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顿悟。以前路不好走,有的孩子甚至要走几十里路去上学,现在路好了,小朋友们能更方便、更轻松地到学校,享受自由烂漫的校园生活。我打心眼里为孩子们感到高兴,也深感祖国的伟大、时代的伟大、交通行业的伟大,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时我就想:如果通过这次活动把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带来的变化,特别是那些从中直接获了益的百姓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让大家了解交通,理解交通人,更坚定地支持交通扶贫事业,更好地巩固交通脱贫成果,也是很有价值的事啊。

后续采访中,在每一处公路施工现场,接触每一位交通扶贫干部,看到他们竭尽所能地带领当地百姓一起改善生活,眼前便总浮现出那群孩子淳朴而迷人的微笑。他们可真幸运,出生在了好时代,有这么多叔叔阿姨一起为他们的未来努力、奋力拼搏,他们的好生活已经在路上。(记者连萌)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南疆之行是一次认识“脱贫”

“用老眼光看南疆,不是误解就是无知。”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