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吾
《论语》中君子的特质和孔子对君子的界定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厘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那么孔子所提倡的“君子”有哪些特质呢?他对君子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一、“君子”的特质
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对君子人格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德行:“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曾子言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进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态度,注意谈吐。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
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内在条件。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概念有时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二者不仅有身份地位高下之分,职业分工也有贵贱之别,但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指道德相反的两种人,或者说是两种对立的人格。在比对中,他告诉人们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的行为怎样、小人的行为又如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把道义、原则看得高于物质利益和生命,小人却相反。
孔子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是道德。君子道德品质高尚,小人道德品质低劣。君子以义为先,见义忘利;小人以利为本,见利忘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忘义,违礼而行。君子追求真理,寻求善道;小人追求享受,寻求私利。君子崇尚道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恶、器量、作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是相悖的,在道德修养上彼此对立不同。然而,正是在这种比对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丰满。
二、孔子对“君子”的界定
据现有文献所记载,“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然沿用至今,但其涵义却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上面表示手执笔,即“尹”字,与“父”近形,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理事务,是对做官者的通用称呼;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布命令。“君”主要是对社会地位高的贵族的称号,有时也指国家元首。“君子”合称,多是对贵族的专有称号。
古籍中所屡现的“君子”一词多是此义,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无逸》,“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诗经·鲁颂·有駜》),“大夫君子,元我有尤”(《诗经·鄘风·载驰》)。《左传·襄公九年》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平民之中即使是有道德之人也不能被称为“君子”。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已经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增加了道德品质的内涵,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以来“君子”与道德品行有关联这一点,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周王朝的威信早已荡然无存,各种维系人伦纲常的典章制度名存实亡。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旧有的人伦纲常渐趋毁灭,新的道德规范尚未重构成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谁能振兴如此日趋颓废的世风?孔子把这一重担放到了“君子”肩上。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中孔子认为何为君子呢?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路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子路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从内、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
自身修养方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君子所需的就是表与里的統一、内涵与外形的結合,既有“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及人生态度与外在的言谈举止的统一。孔子着重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认为通过修己,认真履行职责,就可以使君主得以安心,百姓得以安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宣扬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踏踏实实做本分工作,而不是整天叫嚷。君子亦不是胆小如鼠之辈,子曰:“君子不忧不惧”,面对问题,无所忧愁,无所畏惧。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原则,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合宜,也就是孔子所倡的“中庸”、无过无不及。义、礼、孙(逊)、信皆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对君子的界定,实质上仍来源于他儒家正统的观念,是他儒家思想体系的再现。君子虽亦有过错,“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危难之时,仍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在这点,君子已与“士”无分別。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
在《论语》中,孔子不但从内涵与外在对君子作了界定,并且举出两个实例:“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史记索隐》按,《大戴礼》有云:“外宽而内直,自娱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存仁,盖蘧伯玉之行也”。因材料短缺,只能从零星的材料中窥见一斑,然仍可以看出宓子贱与蘧伯玉的言行与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是相吻合的。
蘧伯玉《论语》中所论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和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孔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人格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正统文化的主流,华夏子孙的心理、行为、价值观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因其已经深入人们潜意识。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也是如此,历代的人们皆以这种君子观作为对照,使得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于这种观念,也只有符合这种观念,才能入主流,得到世人认可。
声明:本文作者惜吾原创,禁止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