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所特有的思维、语言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属于人的世界、自然和历史。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展示。劳动不仅具有外在的手段和工具价值,更具有内在的目的价值。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所欲求的内在目的,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本体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这为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供了科学的遵循和指南。当代青年恰逢盛世,在追求人生意义、成就幸福自我的过程中,树立劳动幸福观、劳动平等观、劳动践行观至关重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要全面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就要尊重劳动、善于劳动,将青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让青春在奋斗和担当中绽放光彩。
首先,深化对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认识。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粒粒皆辛苦”的切身体会。社会物质设施完备,科技发达,躺在沙发上动动手机就能叫来美食上门,出行工具多样,不必担心风吹日晒。但生活安逸舒适容易让人产生对劳动认识和参与的落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不仅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更应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更是人性发展完善和到达自由境界的必由之路。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美丽的,劳动起来生活才有色彩,世界才更灵动,心灵才更健全,身心才更健康,精神才更丰富,周围的一切也因为劳动而更美好。
其次,深化对劳动平等观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现代社会更需要强调劳动平等的观念、克服劳动的功利主义。将劳动分为三六九等,以利益获取的多少作为评价劳动的准则,本身就是社会落后的表现。有许多人轻视那些劳碌辛苦的、不能带来明显的名利、地位、荣誉利益的劳动。在自古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下,一些人轻视体力劳动、认为脑力劳动者高人一等,体力劳动仿佛成为没有能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自己不参与劳动,也不重视劳动,有时也不尊重其他劳动者。尤其是在教育中,很多人逃避职业教育,这种观念害人害己,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也严重阻碍青年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广大工农阶级劳动人民的政党。劳动平等不仅是青年必须具有的价值观,也是青年培养强健体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格的必然需要。
再者,劳动是具体的、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要有行动上的劳动践行观。劳动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处处体现着劳动。青年努力学习、认真读书、科技攻关是劳动;为父母端茶做饭、做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也是劳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后者也就是具体的劳动实践对青年来说更为珍贵和必须。只有参与劳动才更理解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具体的劳动践行中,青年才能培养和激发对家庭、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情感,才能切身体会劳动崇高、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的真实含义。劳动会感到辛苦、劳累,但通过身体力行,大家会明显感受到,同样是一天,做有意义的体力劳动,要比打一天电子游戏要充实、快乐得多。只有多动手实践,才能不断锤炼青年的劳动意志,打牢青年的立身之本、增创青年的成才之源、夯实为人之基,真正使青年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玉不琢,不成器。新时代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不负芳华,在树立正确劳动观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增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魄力,增强劳动技能、保持一名奋斗者的姿态,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实现自我。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江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