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题之前,先说明一点:全文没有任何职场引战的意思。不争论,不踩不捧。只是尽可能客观地,对现实世界中的事情,做出描述。
前文说到,劳心和劳力都是劳动,都要付出,也都需要尊重。
在职场实践中,劳心和劳力。其实也需要互通。
劳力的工作,也需要劳心。这一点应该没什么异议。尽管体力活儿还是很重要,但如果能够比其他人多费一点心,多想一步路,情况就会不一样。资源都很有限,更有效的策划使用,无疑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哪怕是(真工地)搬砖的纯体力活,百分百纯金的劳力工作。只要多劳一点心,找到哪条线路比较好走,一次多少数量为佳,以及每一次怎样更省力,搬砖的效率都会不一样。(补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而劳心者需要劳力,这一点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劳心者,坐在办公室里,开动脑筋想出各种解决办法。把它们落实为可行的计划,或者是行动指南,或者工作流程。然后推到一些去实施。一线,才可能是真正劳力者。那些力气活儿,跟办公室里的劳心者,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要肯定一点:劳心者的理论储备,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能够应付基本的工作内容。但是,理论上的东西,依然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有用。这些理论加上实践,才能转化为劳心者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劳心者,没办法做出一个可行性很高的东西来。所以说,劳心者需要进入一线,参与一线的实践,也要同样付出劳力。
首先,在实地工作场景之下,通过面对面交流,才能体会工作流程中,每一步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先做这个,再做那个;为什么事情需要这样推进,而不是换其它的方式……办公室里琢磨不透的东西,现场来一次,就清楚了。
其次,只有进入了一线的场景,才能摸到最直观的需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自以为然。接触到直接的需求,以此出发,对工作作出改进和调整,从而得到一个实用的设计。
再次,劳力有助于跳出原有思维框架。劳心者所有的产出,虽然是从头脑而来,最终却还是要落实到实际。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思维往往容易僵化。只会劳心,就活在自己凭空建造的一个理论模型里。假如没有劳力的参与,他永远不可能理解一些。这样的思维是有缺陷的,对很多问题的感受,也会有偏差。
因此,劳心者不可能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去指挥千军万马。只有跑到战场上,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者。他需要亲身参与场上的劳力。同时,通过与劳力者的沟通,也能够洗洗思维洗洗脑筋。明白现实的可行不可行,而不是仅仅依据理论上的标准。
同时,劳力者也需要跟劳心者有经常的沟通。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清晰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更好的去做?芥菜树下看,思路清晰的劳力,能走得更远,得到更多。
劳力劳心,不但都值得尊重,而且也需要互通。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