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能动手用脚,大的时候当然一切事要别人做;小的时候做惯了少爷,大的时候当然做老爷。我以为世界上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大多数人都是用头脑的不用手,用手的不用头脑。——陶行知
1、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教育的初衷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单纯的劳动,就像工厂里面流水线上的工人,永远重复着上一个动作,而永远都毫无变化,毫无进步,这不是智慧的人类该长期从事的工作,所以很快他们就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单纯的劳心,就像躺在床上做白日梦一样,是个空想家,虚无缥缈的思想终究是毫无意义的。而在劳动的同时去思考,或者在思考了之后去劳动,则就是真正的“做”的理念。
思想是实践的领航者,实践是检验思想的必由之路。
2、教育的一个普遍误解是: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其实,教育应该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能片面的认为教育只能从书本中获得。对于教育而言,书本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其中一个工具而已。其他的工具,诸如:社会实践,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社会新闻等等。教育的目的更应该是教会孩子们“吸星大法”和“乾坤大磨移”神功。“吸星大法”就是学习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让孩子们能快速的筛选学习不同的知识为自己所用。“乾坤大磨移”就是对所学知识融合消化的能力,把已有知识和新吸收的知识转化和升华,发展为新知识。也就是学以致用的道理。
陶行知说:“教育是社会经验之改造,而非社会经验之传递。”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就是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社会生活就是教育的来源和归属,也就是“社会生活即学校”
婴儿跟父母学会了说话;小鸟跟鸟爸爸学会了觅食;幼狼跟族群学会了团结;看了白岩松的故事我明白了“无奋斗不青春”;读了柴静的《看见》,我明白了灰姑娘也可以有光彩耀眼的人生舞台;听了张维为老师的《这就是中国》,我明白了社会主义中国艰苦卓绝的逆转奇迹等等。总之,从生活中、从书本中、从思想家的口中、从爸爸妈妈的言行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产生鲜活的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4、要让小孩子多讲话,小孩子得到了充分的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把小孩子从书本的牢笼和填鸭式的教育里解救出来,让他们充分的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千世界中的三教九流、工、农、商等,让他们自由的向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向三百六十行学习。博学才能多识。创造是需要广博的基础的。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够广泛的去搜集资料,扩大眼界,才能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把知识变成学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知识也要有像政治一样的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世间万物中得到升华和创造。
5、大部分父母把儿童的时间拿去复制书本上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和教条主义。
陶行知说:如果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而只知道搬运书本内容,就会养成无创造倾向,无思考倾向了。因为很多知识是不能拿来了就直接用的。比如下一盘棋,我们显然不能把上一盘的棋路完全复制过来而没有一点儿变化,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你充分的理解期中的规则和道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棋路风格,才能出奇制胜。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给他们吸收知识的时间,也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实践的空间。孩子需要在生活中自立,在交往中成长,在娱乐中思考,在学习中应用。
6、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有害的。一是忽视教育;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纯属原创、谢绝复制、一点就赞、感谢分享、爱你收藏、欢迎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