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于丹最火的时候,柴静访谈--解读于丹柴静:接下来我要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观众: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请问您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理解。于丹:关于这个解读,经典的解读、学术上的解读我们在这儿姑且不论,有很多解释,我自己的看法呢,就是这里的小人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说呢,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
01:58将“小人”强行解释为“小孩子”,虽然于丹打着预防针,但是群众们还是不依不饶,于丹从此被撕开口子,慢慢黯淡下去。
那么,于丹这样说行吗?
当然不行。
但是,于丹这样说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接受美学——她以为说也是“自己的看法”就算有了立足之地。
柴静:也可能会有人在电视机前已经不答应了,说女子与小人,“小人”这个词在《论语》当中一直与“君子”对立,大家都认为它的公意就是品行不端,或者说比较卑劣的人,你现在把它解释成小孩子,这是不是有点强词夺理?于丹:有此一说,我刚才已经说了,有一说是把“小人”做小人,还有一说是把女子跟小人都算做襁褓婴儿。关于这句话,其实所有的解读中都有不同的意思,好在我们今天在这儿说的不是《论语》,而是《论语》心得,就是每一个人本着你的心去有你的所得,你自己更在乎更认同的一种看法。用孔夫子对他学生在《侍坐》篇里说的话,叫做“亦各言其志也”,互相各不妨碍,我说的这话不一定是孔夫子最后喟然叹曰,说“吾与点也”那么说到老师心里,我顶多是子路的那个“率尔而对”,最后落一个“夫子哂之”,笑一下。但是那也是各言其志了。
这基本上接受美学理论的具体化。
我估计后来的于丹,怕是要欲哭无泪——这跟谁说理去?
其实,更加欲哭无泪的还有孔子——维护和批评我的人,能不能有一个不误解我的?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柴静和于丹说的都真不是孔子的意思。
先说于丹。
于丹因为要卖书,她一定要维护孔子高大上的形象的,她不能允许孔子说出贬低女人的话,那样的话,圣贤先师的形象就要受损。
所以,她选择了一种对孔子形象没有伤害的一种。
这将“小人”说成是“小孩子”,是非常低级的曲解,柴静都对于丹嘉宾用了强词夺理。可见问题之大。
但柴静代表大家说的,小人”这个词在《论语》当中一直与“君子”对立,大家都认为它的公意就是品行不端,或者说比较卑劣的人,就正确吗?
否!
这也是误解。
再说君子、小人语义变化
春秋时期,“君子”“小人”往往对举,但强调的都是地位差别,与德行无关。
《尚书·无逸》不闻小人之劳——体力劳动者。
《诗经·小雅·采薇》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歌者自己——士兵。有写诗说自己是品行不端的人吗?
《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左传·襄公十三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
基本上是这样。
但是后来,因为“小人”素养差些,做事没有高度,慢慢就延伸到品行上了。
《论语》中这种情况也比较多。但明显显示出一种过渡性。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前三个强调地位不同,做相同的事情,结果不一样。
后三个单纯从表现上来说,就非常容易理解成品质差异。
其实还是与地位有关。
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不同地位的人价值观不同造成的结果——小人生存艰难——以利为先,决定生死嘛。君子生存没有问题,就会有精神追求。但是,这反过来又造成了君子与小人的品德差距。
于是,君子与小人慢慢地就从地位差别,逐渐往品德差别上飘移。
再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全文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显然,后边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解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
看来,孔子当时就担心过误解。
“难养”是说关系难以处理,怎么难以处理呢?疏远不行——疏远了,他们怨怪你;亲近也不行——亲近,他们就缺乏敬重(不谦逊,傲娇,少敬重)。
其实这句话拿到当今生活中,也还是有相当准确度的——大家可能更好理解。
古代社会中,君子的各方条件都比较好,小人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要依赖君子才能生活下去,或者过得更好一些。女人更是仰人鼻息,独立性极差。
在这种情况下,主子对待小人亲近了,小人就会想更亲昵一些,亲昵和随便是一体的,可能君子就不高兴了,觉得不够尊重。如果君子疏远小人,那小人(女子)的生存很可能受到影响,怨怪也就难免了。
举个杜甫的例子。
杜甫在穷困潦倒、儿子饿死的情况下,严武当时是蜀地的老大。严武就把杜甫弄到成都,还给他申请个工部员外郎,让杜甫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以说严武就是杜甫的恩人。
但是,由于两个人青年时期就在一起混,严武对杜甫也比较亲近。有一次,严武请杜甫喝酒,杜甫喝醉了居然站上严武的座位,说: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旧唐书杜甫传》云:“(甫)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严武既是一方大员,又是杜甫恩人,杜甫为何如此?就是关系亲昵,过于随便,缺乏了尊重。站到严武的座位上,直呼严武父亲的名讳。
典型的“近则不逊”!与品行有关没有?有。但主要还是地位决定的。
所以,现在提倡不卑不亢,无欲则刚,其实就是在帮助人们克服这种毛病。
所以,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只是陈述了一种现象而已,真的并没有歧视的意思。
再看于丹的解说,除了将小人解释为小孩子之外,其他的都比柴静强多了。
柴静访谈于丹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