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基于逻辑分析,动力是困境和纾困中间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只有具备层次上移的驱动力,才能勇于面对困境,寻找纾困的策略。基础、根本、初心三重动力将是高职院校衔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良好愿景。
一、高职院校衔办本科职业教育的三重动力
(一)基础动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因素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强大动力。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进入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阶段。当前我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飞速增长,线上线下经济深度融合,交通、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不断新增。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经济技术层面的发展带动职业教育的进步,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升级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具适应性和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总而言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迈进。
(二)根本动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
职业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化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依靠的是深化改革,改革是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根本动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改革本身就是一个革旧布新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是如此。职业教育改革要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认可度较低,其一,从“内”来看,是规模化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其二,从“外”来看,社会上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这些因素导致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视为“次等教育”,是学生不被本科院校录取之后的“无奈选择”。而改革就要从这些地方入手,通过打破职业教育发展的闭环,构建从中职到研究生的贯通进路,达到高职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目标定位,而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不仅推动了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并为今后规模化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三)初心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高职教育,是广大职教人的共同美好愿景和责任,是高职教育领域的具体呈现,这是高职院校推动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初心动力。人民有所呼,高职院校有所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高职教育的发展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盼。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相对层次较低的专科高职毕业生虽然就业率高,但在薪资水平和职场上升空间受到较大限制。社会、高职院校、学生和家长都不满意这种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多方强烈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样高职学生亦可以获取更高质量的培养机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二、高职院校衔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学习成功经验与自我赋能增值并重
针对本科办学经验和资源集聚不足的现实困境,既可以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也要自我赋能增值。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外国内的成功经验来克服本科层次办学经验不足的阻碍。一是借鉴国外本科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职院校可以取其精华,探寻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进路。二是学习国内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的办学经验,尤其是“衔办”路径学校的经验。通过对此类试点学校办学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达到后发赶上的目的。第二,高职院校需要苦练“内功”来克服资源集聚不足的困境。高职院校要自我赋能增值,通过打造体现地域特征、行业特色、建校特点的“三特”办学体系,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来吸引和集聚资源。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与外界环境是一种主动适应的关系,通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获取更大力度的支持,还可以搭上地方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共享基础设施,形成耦合效应。二是根据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质和建校基础,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优势。高职院校要争取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多方位支持,建设行业鲜明的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群,如交通、文旅、轻工、信息、农业、护理等;此外,还要强化建校基础优势,集聚集团化办学力量,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筹办的高职院校,要促进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形成办学集团化规模效应。
(二)强化学理基础与提升科研实力并行
针对学理底蕴和学术支撑偏弱的阻碍,可以实施强化学理基础与提升科研实力并行的发展进路。第一,高职院校可以以本科职业教育研究作为突破口,强化学理基础。本科职业教育的研究,一是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层次,本科教育已经进入学士学位授予阶段,必须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摒弃学术研究。二是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不能盲目追求研究型大学的步伐,而要彰显职业教育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对当前诸多涉及本科职业教育的重要并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本科层次”和“职教类型”研究的结合,不断强化学理底蕴。
第二,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制度建设和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以此推动科研实力提升。一是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对各岗各级职位应达到的科研成绩予以细化,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改善科研条件,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研“放管服”力度;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以制度引领科研机构建设,设置相关研究所(研究中心),根据教师的能力和意愿,设置偏重科研的岗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研究实力。二是要激发教师的科研内驱力。高职院校升格本科职业学校就可以成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一个内驱动力,“升格”带来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开展科研,而且这种内在动机更具有持久性和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行稳”与“致远”并进
针对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阻碍,可以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行稳”与“致远”并行的发展进路。第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强调“行稳”。一是要保证教师数量充足,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高职院校近两年连续百万扩招,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当然,数量提升是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之上。二是要完善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要着眼长远,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为他们创造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消解教师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全身心投入高职院校衔办本科职业教育的事业之中。
第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考虑“致远”。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关键性举措,但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是逐步优化师资学历和职称结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既重视人才引进,又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和职称晋升,不断提升高级职称教师、博士学位教师、“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所占的比例。二是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良好的学缘结构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合理的年龄结构可以保证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广罗四海人才,广泛吸引人才,还要按照合理的年龄梯度建设教师队伍,保证人才层出不穷。
结语
高职院校衔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进路既需要立足当下,解决当前急迫性的问题,也要具有前瞻性,着眼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