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要会为人,二要会做事。为人好,朋友多,人脉广,顺的时候高朋满座,逆境之时,也有人出手相助。会做事,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事业节节高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会为人、做事呢?《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大意是说: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做好一个领导,处理政务上的事情?孔子告诉他,一要事事做在先,二要多操劳,不要拍辛苦。子路听了,还是觉得不解渴,让孔子多告诉一些道理。孔子接着又说要不拍疲劳,积极一点。
按照孔子的观点:一是要“先”,二是要“劳”。“先”,一切要为人之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句特别能体现“先”的意义。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中的“先”字,就体现了孔子的意思。
作为一个领导,遇到困难,遇到事情,要自己站到前面,要先去担当一切。有利益,也要先让着别人,把自己放在后面,这就是作为领导的“先之”的道理。
何为“劳之”呢?古时有一篇《敬姜论劳逸》里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这是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她说人必须接受劳苦的磨练,一个人太安逸了,就容易堕落。
老话说:“忧患兴邦。”一个处在艰难困苦的民族,往往能够站起来。所以古代为证的人,都善于运用“劳之”的原则。“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要懂得“劳之”的道理。
历史上,形容周公的辛劳忙碌说:“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正因为有了周公的辛劳,才有了周朝八百年的延续。一个领导人,宁可遇到困难自己先来,劳苦的事情自己先做;绝不能坐享其成,遇到困难让别人先上。这样是带不好团队,做不好事情的。
具备了“先之”、“劳之”,还要有“不倦”的精神。像周公那样,兢兢业业,不知疲倦,一个人能够担负重责,才能担当这样的位置,才是可亲可敬的。孔子对子路的这番回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体悟,才能为好人,做好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