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该校由刘伯承一手创办,由他担任院长。学院刚刚成立,许多方面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教员这一方面十分紧缺,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将这个问题赶紧解决,于是刘伯承开始物色人才,邀请他们到学院授课。
其中,在附近的华北军政大学和华东军政大学调集了一部分,但远远达不到人数标准,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日常的教学需求,这让刘伯承非常苦恼,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挖人才了。如果教员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那创办学院的初衷将无法实现,做这么多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面对这个难题,所有军事学院的领导都一筹莫展,急得都要火烧眉毛了,刘伯承却显得极其淡定,就在他们谈论期间,他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图刘伯承
一天,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突然接到了刘伯承下达的命令,众人都吃惊不已,因为这项命令十分“特殊”,可以说是不被允许的。但尽管如此,管理所还是照做了,毕竟,首长这么做一定是有道理的。原来,刘伯承点名要一位战犯,并请他到军事学院担任教员授课。
可是,刘伯承为何要请战犯去授课?而此人又是谁呢?他有怎样的才华,才值得让刘伯承亲自出马?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
廖耀湘接近完美的前半生
这名战犯的名字叫做廖耀湘,是国民党名将之一,曾经有人评价过他:“廖耀湘是个完美的君子,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近女色。从头至尾都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 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可他真的如同评价所说吗?
年,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字建楚,出身书香门第,是家中长子。在家族的熏陶下,自幼年起就对书本极具兴趣,加上他从小聪慧,学东西都比常人更快。他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在他六岁时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后来他接受了现代教育,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几名,不少人见他的模样,都觉得他身上有股书生气。事实上,廖耀湘从小就很注重身体这块,比如每天早上爬山、下午去游泳,从没有间断过,因此练就了一副强壮的体格。在就读中学期间,他受到革命浪潮的影响,弃笔从戎。
年,廖耀湘终于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了第六期骑兵科的学员。在军校毕业后,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进入军事机关或者野战部队,在那里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廖耀湘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认为他目前所学还是不够,如今学的建军理念太落后了,必须要去欧洲取经。
因此他报考了留欧预备班,很快,廖耀湘就迎来了这个机会。年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及南京政府一致认为:整军很有必要。并决定从第六期学员中挑选精英,将他们送到欧美各国深造,廖耀湘就成为了其中的幸运儿,他获得了这个为数不多的名额。
图年,廖耀湘在法国圣西尔军校(左二)
廖耀湘被送到了法国圣西尔军校,在黄埔军校时他学的是骑兵专业,来到这里后,许多教授的课程都让他大开眼界,他刻苦钻研,希望能够发挥自己 的价值。他在法国留学的五年时间里,又考入了法国骑兵机械化专门学校,后以 的学习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还进入了法国骑兵部队见习,期间好几次被骑兵当局表扬。廖耀湘回国后,便被授予了少校军衔,在短短不过一年的时间,他就超过了许多任职的第六期同学。
年3月5日, 支机械化部队——第师宣告成立,当时廖耀湘是 接受过欧洲系统机械化专业学习的军官,因此该师参谋长一职非他莫属。除此之外,他还被破格提拔为少将,这种发展速度十分罕见,当然了也是因为有能力。
在部队中,廖耀湘其实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练兵,对于这件事情他很重视,要求也很严格。一次,教导大队例行检查教官工作时,廖耀湘一眼就发现有个士兵投掷手榴弹的方法不对,他便亲自上前示范,做完后担心他们不明白,又将说明以及要领说了一遍,这才离去。
还有一次,在实弹射击练习时,有些人因为能力不过关,便怪枪的性能不好,廖耀湘一听就来气,拿过一名士兵的枪,对着目标连开几枪,全部命中目标。众人的面子顿时就挂不住了,这哪里是枪有问题,明显就是他们技术有问题啊!自此以后,没人再敢抱怨,都将心思放在了钻研要领上,使得部队中成长出了一大批 的士兵们,廖耀湘起到了榜样作用。
图廖耀湘(中)
年11月,廖耀湘带领64团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在战场上他灵活地运用游击战术,趁着敌人不备,一举攻占位于昆仑南面的日军,马鞍山阵地也被成功占领,阵地被占领后,直接切断了昆仑守兵和南宁日军的联系,为第5军歼灭守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廖耀湘还参加了桂南会战、雪峰山战役等,在抗日战场上给日军造成多次重创。像这样的抗日名将,为什么 却被送进了功德林呢?那就必须说起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战败,送进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年,辽沈战役打响在即,此时的东北联军已非当年,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但蒋介石不以为然,听不进别人的劝诫,执意要在东北决战,歼灭共产党的东北联军。廖耀湘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察觉到了势头不对,国民党军队肯定不敌东北联军,请求蒋介石派兵支援。
接到消息的蒋介石,觉得没必要支援,他从不将共产党放在眼里,再加上廖耀湘率领的部队第九兵团,是国民党的精英部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兵力众多,所以他拒绝了支援请求。
辽沈战役中,锦州是最关键一战,谁夺取了锦州,就意味着占据了通向华北的通道。国共双方都对锦州势在必得,起初东北联军进攻驻守锦州的守军范汉杰,在我军的强攻之下,守军变得不堪一击,锦州被快速攻克。蒋介石气急败坏,却依旧不肯放弃锦州,便下令让廖耀湘带领第九兵团西进,支援锦州,将锦州重新夺回来。
廖耀湘对此很不乐意,他早已经预见了这种情况,失败已成定局,如今又迎难而上,这场战争还有必要打吗?他自己是不愿意的,可作为军人,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他即便不愿意打,这一仗也必须打。10月23日,廖耀湘率部向黑山、大虎山发起攻击。
他选择攻击黑山、大虎山地区,有着自己的打算,因为此地可以通往锦州,也能够通往营口,如果 战斗失败了,他还可以将兵团撤到营口,这样一来,既没有违背蒋介石的命令,又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图韩先楚
然而,这一仗打了3天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还因此错过了撤退的 时间。事到如今,廖耀湘连 一条退路都没有了,只能拼尽全力一战。当时,韩先楚带领第3纵队,同廖耀湘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仅仅3个小时左右,胜负便已经分晓。
因为廖耀湘指挥失误,导致国民党大军乱作一团,战斗力持续下降,期间又状况百出,想要翻盘已经是不可能了。就当他在思考解决方案时,我军部队乘胜追击,将他们团团围住,就这样,第九兵团六个军十万大军均被歼灭,而廖耀湘在逃跑时被抓,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像廖耀湘这种国民党高官,无法享受俘虏的优待,只能老老实实地被送去改造。改造的地点就是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这里还有许多他认识的人,比如宋希濂、范汉杰等人。起初,被送进功德林改造时,廖耀湘是很不服气的,即便对他以礼相待,也免不了被他言语攻击。
直到一次接待宴上,他得知老长官郑洞国还活着,又知他投诚共产党后,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怪自己脱身太晚了,才落得如此下场。在这之后,他放下了骄傲,积极认真进行改造,那时候,他以为自己下半辈子就这样过了,谁知却出现了转机……
军事学院建立,教学质量成难题
建国后不久,毛主席和众多中央领导人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打算建立一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思来想去,认为刘伯承负责最适合。年10月27日,刘伯承接到了毛主席的调令,将建立大学的任务交给他,刘伯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为此,还特地辞去了军政职务,一心办学。 个问题就是,学校的地址选在哪里最合适?这件事情同样引起了周恩来的重视,他交代:“原本中央打算将地址定在东北,可如今爆发了 ,那里已经不合适了。建议你可以在北京到处转转,考察一下哪里比较合适!”
刘伯承听取了总理的意见,命人驱车来到了北京,四处转悠,进行实地考察。可过了许久,在他心中依旧没有适合的地方,他认为建在哪里都不合适。其实,他相中的地方是有几个,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都需要重新建设和完善,为此领导人们费心劳力。
创建大学也是个大工程,到时候大兴土木,一定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负担。再加上 的缘故,所需的军费也是一笔大开销,思及至此,他认为学校要办的话,尽量在短时间内办起来, 在不需要太多开销的情况下,具体实施方案很重要。
图刘伯承
针对这个想法,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华东军政大学,之前他在那里任职过,很清楚该大学的具体情况。学校设立在南京的东南角,学校内的各种教学设施也很齐全,有了这些的话,新学校的建设能够减少很大一部分的开销。
可事关重大,单靠他一人很难决定,便带着意见找到了周恩来,听过刘伯承的想法后,总理也表示了赞同,毕竟这是利于国家的事情。随即,他们开始商量筹备军事学院等相关问题,考虑学校名称的时候,刘伯承说:“我认为将‘陆军大学’改为‘军事学院’更合适。”
周恩来对此也很满意,当即表示:“那就按照你说的改成军事学院。”这一天,两人交谈到很晚,关于建造新学校大部分的事宜,全部都整理好了。不过,此事的最终决定人还是毛主席,刘伯承用最快的速度拟定了一份《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于11月13日交给主席。
创办学校这件事,毛主席十分重视,将刘伯承递交的意见书看完后,同意了改名等建议。有了主席的许可,刘伯承带领众人开始筹备学校的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学校的建立很快就完成了,军事学院也在1月15日正式成立,刘伯承担任该校 任院长。
而且,毛泽东还专门为学院写了八个字:“努力学习,保卫祖国。”学校已经成功建立,刘伯承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我们厉害的将军并不少,可大多都是粗人,不懂得如何教学,自己本身都没有什么文化。如果在战场或者行兵打仗上还能指点一二,可要他们授课就不现实了,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他特地从其他军区找来了许多 教员。
随后,又从政法大学调集了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起初教学效果还不错,可是时间一长就频频出错。这些人都没有教学的经验,又不肯投入精力到里面去,导致教学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可把刘伯承急坏了,既然学校已经办好了,就 不能半途而废。
知识渊博且有教学经验,符合这两点的人不多,基本上能调来的都来了,可是问题就在于这类人太稀缺了,学校又这么大,就算把他们都当做两个人用,也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这是目前刘伯承遇到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连从何下手都不知道。
能够使用的办法都用了,该做的也做了,达不到质量多难受啊!此时,刘伯承心里十分无奈,原本以为一切都已经水到渠成了,结果发现这办学竟比打仗还累。他立即找来了负责学校的各位领导人,众人坐在一起想办法,持续了许久的时间,大家伤透了脑筋,有办法了吗?
图刘伯承
还是没有,大家坐在一起唉声叹气,连思考的方向都没有,刘伯承坐在角落里,突然他猛地站了起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大家都问他是不是有办法了。他没有说话,对着众人笑了笑,心情愉悦地走出了会议室,其实他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大胆使用战犯——让廖耀湘当
他立即上报给中央,中央也给予了赞同,原来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那里关着的战犯就是 的资源,他们个个都是高材生,出身名校,有的还喝过“洋墨水”,关键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很不错,直接就将之前找的人甩出一大截。
但是他们毕竟是战犯,心高气傲、死不悔改的人太多了,纵使满腹经纶,也不可能心甘情愿教学,因此在人选方面就必须慎重起来。经过层层筛选,多次考察,刘伯承发现了一个很合适的人选——辽沈战役战犯廖耀湘。此人各方面都符合要求,并且早已经放下了。
于是,才有了开头刘伯承亲点他授课的事情,当时有很多人都不解,廖耀湘自己也一样,自己身为战犯,有改造的机会就已经很不错了,让自己去军事学院当教员,多少都有些不妥吧,他还问看守员:“让我一个战犯去讲课,说不过去吧,我打仗都打输了,怎么教呢?”
看守员没有正面回答,心里也觉得不敢相信,嘴上说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是刘院长指名让你去的。”后来,廖耀湘见到了刘伯承,一上来他就询问:“刘院长,我就是一个败军之将,现在又是战犯,给你们解放军讲课,实在是不合适啊!”
刘伯承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你这么说可就不对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你打仗失败了,可这并不代表你比他们差啊!”
接着他又说:“这次我请你来教学,主要从三个方向出发。其一,你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后又在法国留学,接受过先进、系统化的教育;其二,在战场上你的军事才能也很出色,实战经验一点不差,身上还背着赫赫战功;其三,实战固然重要,但理论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虽然也有不少 的将领,但一讲到理论知识,没人在行,所以你不必妄自菲薄,其实你并不差,这一次请你来教学,并不是我一人的意思,是得到了毛主席及中央同意的,他们都认可你的学识,你有信心将这件事情做好吗?”刘伯承询问道。
图伟大 毛主席
廖耀湘听完他的话,心中感触很深,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一天,眼睛不禁有些酸涩,信誓旦旦地回答道:“刘院长,我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这边他们谈得十分融洽,可学生那边就不一定了,小道消息传播得很快,大家都知道廖耀湘要来教学了。
那叫一个气啊,这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让我们知道这么多?曾经的国民党将领来教他们,这怎么可能呢?一时间学生们议论纷纷,都认为这于理不合,可以说是 了。这些声音自然也传到了廖耀湘的耳中,当他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就知道学生们一定会抵触。
毕竟,他的过往以及现在的身份,都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确实很难服众。在开始上课前,廖耀湘有些尴尬,找到刘伯承:“刘院长,你说我 节课该讲什么好呢?”
看到廖耀湘对教学上心,刘伯承心里很欣慰,说:“我已经帮你想好了,首先讲讲你在缅甸抗日取得的成绩,像运用了什么战术、方案都可以讲。其次讲你对辽沈战役的感想,作战双方的体会都可以讲,只要实事求是就可以了。 你可以自由发挥,讲我军的建设,或者其他的问题都可以,你只要就将心态放平,就一定没有问题!”
图廖耀湘在缅甸抗战时(左二)
廖耀湘还是有些紧张和不放心,刘伯承又来了一剂猛药:“你尽管放心好了,这些方面只有你能讲,我们啊,都只有当你学生的份!”因为是 次上课,刘伯承跟着一起去了,毕竟有些学生的思想顽固,还得靠他出马,不然把人弄走了,他去哪里找这种人才。
一进门,廖耀湘就接受着全班同学的审视,看着大多数人眼中的不屑,他必须承认,自己有一瞬间是在意的,他还是让自己露出笑容,简单做自我介绍,这时他心跳很快,面对底下的同学他做不到平静。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当面质问他,作为手下败将,凭什么来教他们!
不等廖耀湘回答,在一旁的刘伯承出面了,他严肃地说:“你们有这种想法是错的,我希望你们不要有抵触情绪,不要因为身份问题,就不去学习,让他来教学是经过上级批准的,他肯定有能力,才会被请来当教员。”
同学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刘伯承觉得这还不够,又说:“毛主席曾经讲过,革命不分前后,我曾经不也当过军阀吗?我们不能偏见太深,大家都是中国人!”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对台上的廖耀湘表达了歉意,廖耀湘向刘伯承投去了感激的目光,继续上课。
期间,不少同学都露出了崇拜的眼神,他讲得太好了,就像有种神奇的感染力,将他们带到了现场,这堂课讲完后,台下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很成功。就连旁听的刘伯承,也上前握住他的手,称赞道:“你讲的课太生动了,讲得非常好!”
获得了众人认可的廖耀湘,心里可别提多开心了,不过也只负责一个学期的课程,时间一到,他就回去继续改造了。在这之后,学生们总爱提起他,甚至他还成为了不少人学习的榜样,就像毛泽东说的那样,革命不分先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