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问道山海经—上古圣贤智慧
一、什么叫做道?
二、得道之人有什么特征?
三、《山海经》中的古圣人之道:
1、盘古开天;2、女娲补天;3、伏羲画卦;4、神农尝草;5、黄帝人文;6、大禹治水
四、佛经印证古圣人之道
五、古圣人之道从何而来?
1、不易之道
2、容易之道
网络图片《山海经》中的古圣人之道:
我们今天分享的《山海经》中的古圣人之道,将从几个所谓的神话故事展开: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黄帝人文、大禹治水
为什么说是“所谓”的神话呢?
因为我从来不认为他们是神话,
我从来都相信他们是真的。
他们是圣贤,
我们是凡夫,
凡夫是无法揣测圣人的,
对于一个凡夫来说,
唯一可做的的是相信圣贤。
对于一个后人来说,
唯一也应该做的,
是相信我们的老祖宗。
惟有这样,
古老的文化才能被传承。
也惟有如此,
我们的后人才会相信我们。
网络图片盘古开天:
中国上古开天辟地之神。
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明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山海经》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袁珂《山海经校注》中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后来经演化,盘古精神演变成三清,盘古肉身变成盘古大陆。
现在也有人称欧亚大陆为盘古大陆。
网络图片女娲补天: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出处:《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而《山海经·海外北经》则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记载。《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后逐渐演化为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动人故事。
女娲造人:女娲为创世神,但创造既包括自然界的创造,也包括人类的创造,因而女娲又是造人之神。
女娲高媒:女娲造了女人和男人,安排男婚女嫁,并使人们结合,于是有了婚姻。
女娲制乐:女娲创造了瑟、笙簧、埙等中国一部分的传统乐器。
网络图片伏羲画卦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伏羲的主要贡献: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二、教民作网渔猎,驯养野兽。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
伏羲画卦,为千古第一功。伏羲创立的八卦为先天八卦。
为什么叫先天八卦?
万事万物由此生发,代表先天的体。
而文王的八卦,叫做后天八卦,代表后天的用。
有句话:先天八卦后天用。
什么意思呢?
我们将来再讲。
网络图片神农尝草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连山氏。
主要贡献:
尝百草,创连山。
其他贡献:
种五谷,定农业。
立市廛,建市场。
治麻布,着衣裳。
作五弦,乐百姓。
削木弓,威天下。
制陶器,改民生。
创连山,是炎帝的首功。
连山即连山易。
炎帝根据当时的天地规律,
创建的八卦叫做连山易。
为什么叫连山易,
因为炎帝号连山氏,
还有一个原因,
郑玄在《易赞》中说:
“《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也有学者说,《连山易》就是《山海经》之《五臧山经》。
网络图片黄帝定人文:
《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最早在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中有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杭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创归藏易。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创归藏易,作《黄帝内经》,彰显了黄帝的伟大。
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祥。
网络图片大禹治水
禹,姓姒[sì],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帝尧时,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jì]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定高山大川。……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并刻之于九鼎,迎来太平盛世。
后人跟据九鼎所录内容勘定,完成了伟大的经典:《山海经》。
作者:高松(山海经研究院院长)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