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资源 >> 正文 >> 正文

地主家的一张借据惊动了中央,落款是开国元

来源:劳力 时间:2023/5/23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https://m-mip.39.net/m/mipso_7375991.html

自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愿望,在朱德的故乡四川,土地改革运动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

当土改队员敲开大地主傅德辉的大门时,发现他已经将所有地契都拿了出来。

“这是我家所有的田地,都拿走吧,不要吓到我的孩子。”

话音刚落,一旁的小女孩就紧紧抱着傅德辉大哭,使得土改队员不知所措,他们只得对这些地契拿进行盘点,却翻到了一张有朱德落款的借据。

面对他们的疑惑,傅德辉进行了解释。

“我在国外留学时曾接济过他,若你们不信,就把这张拮据给他看看吧。”

后来,这张借据惊动了中央,而朱德则望着这张借据陷入了沉思。

那么,这件事情是真的吗?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地主中的异类

这名大地主是傅德辉,于年生于四川省长寿县,祖上曾出过大官,父亲是走南闯北的大商人,母亲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家中只有他一个孩子。

因此,他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其余地主都在吸食佣农的血肉时,他们家则是广结善缘,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田地给农民耕种,对于到了上学年纪的农家孩子,他们则是开了一间书屋,免费为其传道解惑。

对此,长寿县的农民都对他们感恩戴德,种地时也更加卖力,方圆十里之内,就傅家的庄稼长势最为喜人,其余地主心生妒忌,意欲给傅家的庄稼投毒。

但他们的恶毒计划被傅德辉发现了,傅德辉便将他们全部绑在了空地上。

“我爹娘脾气好,不代表我脾气好,你们再敢耍黑招,我就当大官的舅舅收了你们的田地!”

话音刚落,一名地主就狠狠唾了一口。

“姓傅的,你以为你是谁?你身为地主的后代,却与这些贱农混在一起,你以为他们会感谢你吗?别想!他们就是没有良心的东西,肯定会反咬你一口,你们全家就等着被他们消灭吧!”

当傅德辉哭着向母亲告状时,母亲只是擦掉他的眼泪。

“我们是对的,人人生来平等,我们虽然无法直接拯救他们,但可以间接地帮助他们。如今局势动荡不安,我们能帮就帮吧,我和你父亲打算送你去市里读书,这里的人已经坏透了,你出去读书了就不用再回来了。”

后来,傅德辉来到四川小学读书,遇见一批思想先进的老师,他们的话语和行动使他有了改变时局的想法。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报考了昆明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此时的他不过19岁。在回家收拾包袱的时候,父母给了他祖上传下的匕首。

“这是你太祖父出征的象征,如今你也要接过你太祖父的担子了,好好学习,做一个能救国家和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革命者,我们一直在家里等你凯旋而归!”

碰巧的是,朱德也考进了这所学校,由于他考的年纪较晚,因此他明明比傅德辉大了4岁,却与傅德辉同个年级。

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成了好友,朱德理论课学得慢,傅德辉就帮他补习,傅德辉体力不好常常被教官训斥,朱德就带着他锻炼身体,在期中考核时,他们占了排名的第一二名。

借此,他们被同学邀请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团体中,阅读先进报刊和书籍,在他给父母写的信中,他也将个别话语摘抄进去,父母对他越发欣慰。

到了年,朱德选择去云南带兵训练,傅德辉想深造学业,改去上海读书,在分别之际,他还给朱德两块大洋。

“朱兄,我们的目标相同,选择的方向却不相同,如今你孤身一人去云南读书,生活上一定多有不便,这些是兄弟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我们改日在顶峰相见!”

但朱德执意不收,于是,他又拿出父母给朱德写的信,他的父母也十分欣赏朱德的为人,字里行间都在期望朱德能改变这个糟糕的局势,感动之余,朱德只得含泪收下。

因此,朱德在云南学有所成,不仅成为司务长参加了起义,还被军官推荐回母校教学,而傅德辉也不赖,他接触了新的学科,即物理和化学,这两样点亮了他的天赋,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将它们学个透彻。

随后,他又跑到了北京和南昌深造学业,一步步成为该领域的大学者,同时,他的风评也很好,他不仅不靠家境殷实欺负同窗,还时常接济他们。

傅德辉

有些好面子的同学会写下借据“强硬”地让他收下,他也不好推脱,只是在好友还钱之后,他会买许多的水果和零食当做礼物送给对方。

久而久之,他与许多革命人士都产生联系,一些有权势的富二代甚至富三代们也喜欢与他相处,这就使得他早早打开了上层社会的人际圈。

在云南闹革命的朱德知晓他有这么一层关系,就时不时写信请他支持革命,他也不推辞,常常拿着朱德的信东奔西走。

后来,傅德辉认为自己已经将化学和物理研究透彻了,于是他便想到国外进修,而父母也十分支持他,马上联系友人送他去德国留学,期间,他又与朱德成了同窗。

借据与创业

年,傅德辉到哥廷根大学报到,突然在校门口看见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未待他上前打招呼,那个身影就朝他走来并与他拥抱。

“傅弟,我们又见面了!你可真是好学,我在革命的时候就听说你为了学习满国的跑,现在为了学习,居然跑到国外来了,真是个学痴啊!”

说罢,他们便并肩走进了学校,而两人好巧不巧地又分到了一个寝室,剩下两个舍友也是傅德辉在中国读书时的伙伴,一时间,寝室热闹不已。

待夜幕降临时,朱德讲起他的革命历程,让其余三人都大开眼界,见他们这么好学,他还向他们科普了中国共产党。

于是,有一位舍友就产生了疑惑。

“真的会有这种无私的党派吗?如今的中国军阀遍地,以吸食百姓骨肉为乐,即使有那么一两个好的,也只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装出来的罢了,你说的共产党,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呢?”

此番疑惑没有使朱德生气,他谨记着周总理说的“要培育革命火种”的话,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说明共产党的目标和规章制度,还将陈独秀等人的进步文章给他们读。

直到此时,他们才相信国家有救了,因此,他们也充当了共产党的话筒,在校园里向华人学生宣传革命理论,课余时间还会参与当地的革命活动。

但傅德辉没有将重心完全放在这些事情上,比起武力革命,他更推崇脑力革命,母亲常常教导他。

“孩子,革命是很好的,但它不一定要我们流血,我们要善于革命,将不利于我们的局势为我们所用,要永远记得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这句话,不要冲动革命才是。”

因此,在朱德等人致力革命的同时,傅德辉在潜心学习和与教授打好关系,许是有着特殊的人格魅力,他很快就打通学者与大官之间的圈子,再次受到众人的喜爱。

有一次,朱德因参与当地政府反对的革命运动被逮捕,极有可能被警官以“扰乱治安”的罪名击毙,周总理等人积极营救,不料根本没人理会他们。

最后,还是傅德辉与市长家的小公子见了一次面,朱德才被释放,这下朱德更加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常常与他一起出入宴会。

不久之后,朱德收到了要回国革命的消息,但他已经身无分文,傅德辉看出他的窘迫,拿出五十枚大洋赠予他。

“朱兄,你回国革命一定要多加保重,我暂时还不打算回去,所谓有钱壮胆,你拿着这些,腰杆子能硬点,开展革命工作也比较方便。”

这次朱德收下了,不过他给傅德辉写下一张借据,承诺以后加倍奉还,见他如此强硬,傅德辉只得收下,此番离别,两人直到建国后才再次相见。

后来,傅德辉与当地几个学生一起开了一家小型的化工厂,他做为策划师和股东之一,将学习成果落到实处,他常常都要因为买卖出入政要场合,有时还要出国参加会议。

起初,他受到了不少歧视,国家的羸弱,使得他也被外国人认作是软弱可欺的一派,要不是几位同学护着他,他早已死在外国人制造的合同陷阱中了。

最后他成长了,不仅学到商业的精髓,还将化工企业办得有声有色,德国的商业报都经常出现他的名字。

待他想进一步扩大企业时,却传来了父亲病重的消息,无奈之下,他只得将股权转给同学,只身离开德国。

不料,他这一离开,却再也没能回来。

双重身份的矛盾

此时已是解放战争时期,傅德辉将病逝的父亲安葬好后,他也在思考以后的出路。

母亲年事已高,禁不起飞机的颠簸,家里的土地已经荒废,只能坐吃山空,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令他厌恶。

有一天,他收到好友邀请他创业的信件,因此他灵光一闪。

“是啊!我怎么不重拾老本行呢?如今正好是国家需要物资的时候,我可以办一家水泥厂,打破蒋介石等人的垄断。”

于是,他与朋友一起在四川开了工厂,但出师不利,相关的手续迟迟办不下来,朋友一问才知道,是“地头蛇”在作怪,这个“地头蛇”不愿有人来瓜分他的利益。

待朋友一筹莫展之际,傅德辉打电话给曾是四川市长的老同学,他之前也受过傅德辉的帮助,此时恩人有难,哪有不帮的道理?

于是“地头蛇”变成了“蚯蚓”,再也掀不起一点风浪。

没过多久,傅德辉的水泥厂生意兴隆,订单有私人的也有军队的,其中有不少都是共产党的。

当傅德辉知道朱德是共产党的大将时,他还给予了共产党许多优惠,有时甚至会白送,而朋友对他的行为非常不理解。

“实话跟你说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我们是资产阶级,你这样做,他们以后会卖给你人情吗?”

面对好友的疑问,傅德辉想起年轻时的自己,想当初,他也怀疑过共产党,现在他明白了,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着想。

“他们是最好的党,我们不帮它帮谁呢?他们在前线冲锋陷阵,保卫我们的安全,我们在后方的,自然要保证他们的物资链,至于人情,就另说吧,他们做的事情已经够多了。”

除此之外,傅德辉还招揽许多本地人,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蒋介石等人意欲破坏他们的工厂,却发现有德国人护着他们,最后只得就此作罢。

直到年新中国成立,这家水泥厂才完成它的使命,朋友去美国养老,他则是回到家乡守着父母的牌位,还收养了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土改运动开始后,他早早就拿出了所有地契,看着一整箱的借据,他笑了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读书时代。

待土改队员上门时,傅德辉积极地配合他们完成工作,当他们对写有“朱德”字样的借据产生质疑时,他没有生气,而是请他们去找朱德验明真伪。

当借据传到北京后,朱德马上想起了这件事,他不仅掏空家底来遵守诺言,还请他到北京一聚,这是一场时隔20年的见面,双方鬓角早已被岁月染百,但同窗之情却愈加浓烈。

后来,朱德知道他学富五车,精通数理化,特地邀请他到研究所工作,而他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也答应了这个邀请。

自此,他完成了从商人到科研人员的转变。

傅德辉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异类”,少时不像地主,大时不像商人,但他又能在其中游刃有余,正是因为他早就看清了局势,并有一颗爱国之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