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华夏千年文明中,俗语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它以通俗、简单的话反映出生活深刻道理,有语句鲜活、朗朗上口等特点。
俗语集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疑是中国民族语言瑰宝,即便是千年之后的当下,它们仍闪烁着智慧之光,炫彩夺目。
我国俗语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大、运用之广泛,仅清代《古谣谚》中就收入将近条,而在之后形成的和整理出的俗语,远不止这个数目。
民间常常喜欢用俗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也千万别小瞧这些俗语,它们折射古人智慧,揭示人生的奥秘。
比如在身体健康方面,于任何人而言,有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去打拼。
现在人们常说在致富的路上务必身体健康,不论任何时候,健康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所以在日常生活需格外注意。
于是老祖宗流传下一句俗语“冬季藏精,春温不兴”,那么“藏精”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冬季藏精,春温不兴”来源
《周易·系辞上》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在传统文化中“精气”一直占有较高地位,易经中所述,是可以用来知晓“鬼神”状态的。
不仅如此,精气与精神通常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庄子》一书中就运用诸多“精神”等词语来描述神仙圣人的生活状态。
由此可见,“精”在诸子百家心中是关于生死存亡的蕴意,它之所以重要,是具有繁衍的特殊使命。
在传统文化中,精分为先天和后天,两者缺一不可,他们共同承载维持生命运行的责任,可能有人会问“精”和四季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为“冬季藏精”?
古人重视冬天要“藏精”,这是依照自然规律得出的结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冬天作为一年中闭藏阶段,人体新陈代谢开始变得缓慢,机体表现处于“内动外静”的状态,这个时候需注意护肾中精气,不易妄自扰动,否则会引发疾病。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观点是:
“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即性生活),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
这句话意思是,冬天作息时间不规律、劳心劳力、压力过多、欲望过多,都是不藏精的表现。
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冬季“藏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气存内”邪气才无法入侵。
简单点说,就是免疫功能正气充盛才能抵抗疾病,更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何为“春温不兴”?
“春温不兴”中的“不兴”指的是温病,古代医学认为,冬天如若不注意藏精,阳气会受到惊扰,外邪在身体里淤积。
到了春天阳气升腾时,便会导致疾病有机可乘,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那么,冬季如何“养藏”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这句话的意思是,冬天要养成早睡晚起的习惯,这样可以庇护住身体内的阳气。
除了保证充足睡眠外,护精气也非常重要,避免在寒凉之地久呆,如果在室外工作,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寒邪侵犯身体,损伤精气。
另外,在冬天要保持一个愉快轻松的心情,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天气变冷,出门少,社交少了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于身体不好的老人来说,可能会因孤独而胡思乱想,这也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这就是俗语“冬季藏精,春温不兴”的意思,想要拥有一个好身体,应顺应四时养生才是最好的选择,想必古人是通过年年月月的经验,才总结出这句俗语。
虽说随着时代进步,想到俗语首先会想到封建迷信,但我们应该辩证去看待,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好的我们就要传承下来,对于那些不好的,我们就要摒弃掉,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悠远长久的发展下去。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