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资源 >> 正文 >> 正文

ldquo劳心rdquo与ld

来源:劳力 时间:2022/4/2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力”与“劳心”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前文明和文明初期,两者大体合一,由此派生出“圣人创物”说,洋溢着对劳力的尊重和对技艺创造的景仰。随着文明的发展,“劳心、劳力分离论”登上舞台,体力劳动及其技能从圣贤伟业跌落为“小人末技”。孔子及所创之儒学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其还将二者分工之说推向极端,严重阻滞了生产技艺的发展。近代以后,科学及生产技艺的重要性日益昭显,知识界又走向了新的手脑结合。只有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共进和协调发展,方是健全的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

“劳心”“劳力”技艺观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构性论题,是劳力—劳心之辨,此与政学—技艺地位的安置直接相连。对劳力—劳心的评价,古史约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尚未分离,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如神农、黄帝、大禹等,都兼具生产技艺和精神文化双重创造者的身份,这是人类童年时代劳力—劳心彼此携手的表征。

第二阶段:跨入文明门槛后,专业文化人(巫、史、祝、卜等)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心、劳力分工,殊途发展,这是文化史的一大进步,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发展仰赖于此。这一转变挖掘了工匠之手与哲人之思之间的鸿沟,如果这种鸿沟过于深阔,又会阻碍文化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兴起,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艺的重要性日渐张大,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重视实证科学的近代教育的进步,在学者之思与工匠之手之间的鸿沟上架设起桥梁,劳心与劳力逐渐走向新的统一。

(四)“劳心”与“劳力”对立

承袭殷周文化传统的孔子,虽然看到了经济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但他又认定,物质生产、商品交换这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技能、学艺,都是“小人”才去从事的“末业”、“小道”,“君子”不必为之,“君子之学”不包括农、工、商等实际技艺。于是,“君子不器”,成了儒门的一条教规。许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