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学教资科目二知识点大放送第一节

来源:劳力 时间:2023/1/23

不知道大家在学习教资科目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特别的痛苦,知识点多到让人抓耳挠腮。从今天开始,小编带着大家一节一节的梳理知识点,结合多家机构的资料,让大家学着更有条理、背着更加简洁。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单选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首次将教和育连用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分开是许慎《说文解字》

(二)“教育”的概念单选、辨析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单选

1.教育者(主导作用)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纽带、中介、桥梁)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三结合”教育/教育合力/三位一体的教育/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单选

1.家庭教育:先导性、感染性[潜移默化]、权威性、针对性[知子莫若父]、终身性

2.社会教育: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有些知识是学校不易学到的]、融合性

3.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四、教育的属性单选、辨析

(一)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根本特征/自然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目的性→随意性、偶然性×

2.育人性→动物×

3.社会性→本能行为×

(二)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在教育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古今不同

(1)时代性:不同时代不同,同一时代相同

(2)阶级性: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3.生产性: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民族性

5.相对独立性:自身规律、不平衡

(1)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3)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超前”或“落后”

6.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五、教育的功能单选、辨析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1.个体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基本功能、固有功能)

(1)个体个性化

(2)个体社会化:融入社会

(3)个体谋生和享用

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工具功能、衍生功能)

(1)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生态功能

(2)社会流动功能:在不同社会领域,转换和调动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作用的方向划分

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

1.正向功能/积极功能:积极、促进

条件:遵循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消极、阻碍

(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区分:是否具有计划性、预期性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潜在的隐性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的教育功能。

1.显性功能:计划内[知识]

2.隐性功能:计划外[交朋友]

六、教育的起源单选名称—观点—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论(最古老的观点,宗教学派)——教育是神/上帝/天创造的——朱熹

2.生物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从神学进步/过渡到科学)——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达尔文、劳伦兹

3.心理起源论(研究对象从动物进步/过渡到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孟禄

4.劳动起源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5.交往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叶澜(中国)

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的产生

(1)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2)教育产生的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单选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无阶级性、公平性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唯一没有阶级性的。√

教育是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2)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宗教相结合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3)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4)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单选

1.古埃及(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1)宫廷学校,世界上文字记载最早的学校

(2)文士学校,,开设最多的学校

2.古希腊

(1)雅典教育,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崇文

(2)斯巴达教育,强调军事训练(五项竞技),培养军人和武士,让女子接受教育,尚武

3.古印度,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4.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封建社会)

(1)教会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骑士七技”

1.夏,庠、序、校,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商

2.商,庠(xiáng)、序、校

3.西周,国学、乡学(官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4.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养士之风大盛,诸子百家争鸣名。百家争鸣的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奴隶社会,阶级性

5.战国,稷(jì)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私学繁荣——封建社会

6.两汉,太学、鸿都门学、地方官学(郡国学校),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三品”太学是当时最高教育机构;地方官学发展始于“文翁兴学”,察举制

7.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

8.隋唐,“六学”“二馆”,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性

9.宋,官学:国子学(最高学府);民间办学:书院。“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10.明,国子监,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11.清,学堂,废除科举制(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单选

1.奴隶社会时期产生了学校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孔子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樊迟问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阶级包括等级)

4.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单选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

16世纪德国最早实施义务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生产性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单选、简答(二级)

1.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2.教育的全民化/平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自由)

所有人能接受同样的教育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目标、形式、管理、内容、标准等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技术、思想观念等现代化

祝愿大家能够携手通过教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