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作为洛南人民的母亲河,却从四十里梁源的旁边流经河南卢氏,从巩义与黄河汇合。20世纪70年代,洛惠渠的兴建,才让洛水真正地造福洛南人民。爷爷就是当年参与洛惠渠的修建者之一。
爷爷世代生活在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一的西洼村,当然这也是我的故乡。在西洼村爷爷给自己建了房子,为自己谋划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光景。成家立业之后,爷爷始终心里绷了一根玄:怎样能将膝下五个儿子都给交代过(成家立业)。
爷爷的普通是因为他与西洼村的其他村民别无两样。靠天吃饭的农业,广种薄收,粮食也就成为村里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从最早的农业社到责任承包,爷爷和奶奶总是尽量地多种地,来养活这个家。
然而爷爷又是个能人(有手艺的人)。木匠是爷爷的另外一个身份。村里需要木匠的活,爷爷都会随叫随到,为的就是挣钱补贴家用。
在五六十年代,叔辈们都还小。男孩子们都饭量大,爷爷和奶奶尽量满足孩子们吃饱已经是很不错了。穿着的衣服还算保暖。叔辈们也非常懂事,几乎是大孩子帮衬小的,尽量不给爷爷添麻烦。
五兄弟也格外地团结。二叔作为爷爷的得力助手,帮衬着下面的弟们上学读书。农忙的时候,五兄弟全是劳力,帮着父母春种秋收。一大家子人辛苦着并快乐着。转眼间弟弟们都长大了,爷爷就开始张罗着盖房子,娶媳妇。爷爷一生就盖过五座房子。从土房到砖门面再到一砖到顶。先后为五个儿子迎娶了媳妇,从此一个家变成了五个家。然而这一步一个脚印,爷爷熬了多少个没日没夜。盖房子没有的椽,爷爷和叔们都把河口集踏平;四皓岭太高,奶奶总是在岭下面接车子挂套;盖房子钱不够,承包地,务烤烟。只要有困难,都在爷爷和叔叔们的努力下克服了。村里人都感慨爷爷是个能人,但爷爷的所有努力,都是的为了儿子们活的像个人样。一步步完成了作为父亲的职责。
对每个儿子,爷爷都是操碎了心,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希望每个儿子都有自己幸福的家。谁的光景不好,爷爷就牵挂谁。二十二年前,父亲因病去世,爷爷和叔们就接过了养孙成人的使命;二叔那几年在县城做生意,爷爷去帮衬;三叔家景一直不好,爷爷在去世的前3个月,还一直操心着;四叔和四娘去山西临沂打工,爷爷奶奶就全力支持;五叔务烤烟,爷爷更是没有停下来。
每逢过年,奶奶和娘娘们会准备年馍和炸果子。常常是五家连在一起搞。但到炸果子的环节,都喜欢请爷爷来控制油锅。爷爷炸的果子涨的圆,颜色又漂亮。炸完果子已经是午夜时分了。此时爷爷总是的喊着身子疼。当时的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才体会到:人一旦上了年龄,过于劳累就身体疼。
过年,应该是爷爷最幸福的时候。叔们娘们孙子们都来到爷爷家拜年。一起吃顿团圆饭,拉拉家常,子孙满堂的幸福就是爷爷的最大心愿。
爷爷老了。人常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古稀之年的爷爷也给儿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叔们有事没事都会聚集在爷爷的炕前,和爷爷聊上许久。爷爷会给孩子们拿个主意。就算没有注意,叔辈们都会获得精神鼓励。
工作之后,回老家的时间一年比一年少。每次回家的都会珍惜与爷爷相处的日子。爷爷总会鼓励我要以工作为重。“要把自己的事情落到实处自己给自己谋的幸福,别人是带不走的。”确实,孩子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老人又得到了什么?无非是逢年过节,给老人带些吃的,老人看中的是:只要娃娃们过的好,比啥都重要。
三年前的今天,爷爷离开了我们。八十七年来,行走在西洼村这片土地上,完成了他应尽的义务和作为父亲的职责。
对叔们来说,父母在,家就在。没有父母的人生道路生,兄弟们更加亲切和团结,;
作为家里的长孙,我隐隐约约地从的爷爷那里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早生心,求务实,要团结,给自己谋份属于自己的光景。秉承这样的家风家训,我一路走来,一路柳暗花明,乘风破浪。
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希望我们李家家族世代传下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光景。我相信爷爷在天之灵定会微笑。
饮水思源,感恩父爱;仙逝三载,儿孙缅怀;西岳巍峨,洛水汤汤;八十七载,勤劳耕作;膝下五儿,幸福美满。四世同堂,天伦之乐。音容常在,梦里相见。谆谆教诲,永不敢忘:早生心,创事业,谋光景。奋斗廿十载,慰期望之心,感恩戴德。今后余生,秉承家风,秉持家训,以慰在天之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