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作家》公众平台投稿须知
1
家乡的石磨周瑞云石磨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家乡族人现聚居地有六百多年历史,常住人口近五百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村湾。记得原来祠堂边上有间碾磨房,里面石磨、石碾、石臼、碾槽等工具一应俱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过去,全村人吃饭要靠这些“石器”来解决,几乎所食用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乃至豆腐、米浆粑都要经过碾磨才能享用到口。因此,碾磨房是村中最热闹、繁忙的地方,在族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据村里老年人讲,旧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加工粮食的方法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去糠。后来,勤劳的先人发明了石磨,开始用人力或畜力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也用来去皮或研磨粉末。磨还有用流水作为动力来源的水磨,卧式水轮的立轴上安装上扇,以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特别适合于安装在水位落差大且冲动力强的地方。冲动力小水量大的地方则安装另外一种立轮水磨,在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旋转带动齿轮使磨跟着转动。古时,这两种形式的水磨简单适用,但是受水利条件限制,使用面较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驯化牛或驴拉磨,极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生产力。记得家乡石磨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上下扇平面两层的接合处錾有纹路,粮食从上方的孔洞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路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两扇磨之间有磨脐子,寸长铁轴固定在下扇中心位置,插入上扇相应部位以防止在转动时偏移。下扇为不动盘,接料磨盘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上扇为转动盘,面上开有一个圆形磨眼漏下料,侧边有横臂插入磨身,小磨加装竖臂供单手转动,大磨加装“上”字形木推手挂在房梁下双手前后推拉;有的没有石磨盘,直接把下扇固定在木制四脚的磨架上,磨后浆料沿下扇周围滑落进事先放置的木盆等容器里。乡亲们把石磨奉为“神灵”,用它镇宅辟邪,放置在大门右侧,以压制白虎的凶煞之气。常听大人讲述“石磨压邪”的故事,吓得晚上睡不着觉。传说,邪恶之人死后打入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遭受石磨碾压的刑罚。恶人胆小,妖魔鬼怪也惧怕磨推之苦。石磨粉碎五谷杂粮,有辟邪压煞,镇妖降魔的功用,一切牛鬼蛇神闻之色变。因此,有的人家生小孩后拜石磨为“干爹”,祈求护佑,永保幸福安康;有的人家希望孩子少灾少难,好生易长,替孩子起名也多带“石”字,曾有一家三个男孩分别名叫石板、石柱、石壁,还有很多叫石兵、石勇、石娃、石刚……家乡有一种小磨放在箩筐、哂匾里,一个人用手即可摇动,常用于拉芝麻粉、辣椒粉、胡椒面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般石磨由两人操作,一人站着推磨,一人坐着用小勺子将浸泡的大米或黄豆等送进石磨上面的磨眼内。家乡把这种送料活计叫做“着磨”,年老体弱的老人妇女儿童都可以胜任。推磨是项体力活,手脚并用,不紧不慢,非壮劳力莫为。推磨手将绳子一头系在楼方(房梁)上,另一头拴住石磨“上”字形推手把柄,前后迈开两腿,身躯倾斜着前俯后仰,不停地带动石磨上盘快速旋转,石磨结合部位不时发出颤颤巍巍的“嘎吱嘎吱”响声,仿佛挑担老汉发出的喘息。很快,白花花的米桨从磨缝沿着下盘四周飘洒而下,汩汩流进磨架底下的木盆里。小时候,一说起石磨就联想起蒙着眼睛默默拉磨转圈圈的小毛驴;也会想起旧社会的阶级仇恨,地主老财欺压百姓,让长工饿着肚子推石磨……推磨动作单调、枯燥,时间久了,难免郁闷和疲倦。有的人采取聊天、讲故事、听收音机、唱歌、说笑话等方法解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大集体时期,青壮年劳力起早摸到黑挣工分,少有歇息时间。此时,家庭成员中体力好的老人小孩便出来救急解难,挑起推磨“重担”。那时,看见大人推磨觉得十分好奇,偶尔也尝试着推几圈,无奈少小力弱,干不了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气喘吁吁而作罢。农村俗语:“二十五磨豆腐”。每到腊月底,各家各户都要打豆腐准备过年。这时,石磨和农村劳力一样很少停歇,总是忙忙碌碌。磨豆腐有技巧,是项“技术活”。黄豆的蛋白质组织非常坚实,研磨后的黄豆蛋白质更易溶出,并且磨得越细腻,蛋白质的膜越粉碎充分。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磨得过细,黄豆的纤维素会随着蛋白质一起滤到豆浆里,影响豆腐的质量。最理想的是豆浆里尽可能少含豆渣,蛋白质又能最大限度地溶出和利用为佳。黄豆破碎后浸泡透,沥去泡豆水,即可入磨碾磨。进料时要随料定量进水,加水一是起润滑作用;二是碎料更细腻,使水和黄豆蛋白质混合成均匀的胶体溶液。加水要适量、稳定,磨出的豆浆才会细腻而均匀。如果加水量过多,将会缩短黄豆在磨内的停留时间,导致出料快,达不到原定细度的要求。相反,加水过少,会延长黄豆在磨錾间停留时间,造成出料慢的结果,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受热发生变化,适得其反。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动机驱动的各类电磨。不同款式的打米机、粉碎机、磨桨机、绞肉机、榨汁机、搅拌机应有尽有。只要接通电源,一按开关,便心想事成,真正实现了祖祖辈辈企盼“推磨不弯腰”的梦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也随之改变。石磨这种老旧生活工具早已被现代各种方便快捷的科技产品所替代,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石磨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沧桑印痕,见证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变迁,它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周瑞云,别名周文革,网名下雨,湖北省赤壁市大贵畈人。湖北省作协会员。先后在各级报刊(台)媒体用稿多篇。出版作品集《路边拾语》《云卷云舒》。
推荐阅读周瑞云:清明立碑周瑞云:家乡豆折粑周瑞云:家乡“红旗渠”周瑞云:家乡油面周瑞云:故乡变了周瑞云:话说莲藕周瑞云:话说葫芦周瑞云:话说韭菜周瑞云:话说辣椒周瑞云:话说白菜周瑞云:话说萝卜周瑞云:话说南瓜周瑞云:话说丝瓜hbjyzl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