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红尘说禅》系列第篇
大家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有些高僧大德,菩萨罗汉同样也非常殊胜,比如多闻 的阿难罗汉和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也都有三十种相,虽然这都是“外相”,但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他们的高深修为。
而真心学佛的咱们这些普通大众,虽然都还是凡夫俗子,但随着修为的提升,也会由内向外慢慢有所改变和体现——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个意思,心干净了,那个真如本性出来了,自然也会反应在外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脸上。
众生的本性其实都是光明的,和佛一样都是佛性——佛也是过来人嘛,只不过被无量劫以来的各种乱七八糟的烦恼啊,无明啊,六尘啊,八苦啊,五 啊之类的蒙蔽着,就像乌云压顶一样一片黑暗。
而在外相上体现的就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烦躁不安,失眠,易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怕黑,怕光,怕风,怕见外人等等,而通过修佛,我们就会慢慢的磨去一些“尘土”,这些负能量消失了,正能量也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学佛的师兄们身上都会有这三种“瑞祥”。
02有亲和力——大慈心
大乘佛法的核心教义之一就是“慈悲”,慈就是予乐,悲就是拔苦。
慈悲的 境界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咱们先来说前者,也就是大慈心。
所谓无缘大慈,指的就是面对毫无关系的人——既不是父子兄弟,也不是亲戚,还不是同事或者朋友,但依然愿意把快乐分享给对方,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心。
而我们普通的凡夫则恰恰相反,最自私的人只爱自己,好东西都自己留着,好一点的愿意分享给父母孩子,然后由亲往疏,由近向远扩及,当什么时候能够扩散到整个众生那也就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而这个在其余的宗教之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儒教倡导大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者说“仁者爱人”;而基督教也有“神爱世人”一说,这其实也都是大乘佛教的菩萨境界,只是还不够究竟而已。
而真心学佛的人,虽然还未到这个境界,但是也开始或多或少有了慈心,而这就是一种亲和力,周围的人都愿意亲近。
03恻隐心——大悲心
上面说了慈心,这里再来介绍大悲心,也就是同体大悲。
这个同体大悲意思是对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比如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水井边玩耍,突然掉下去了,旁边人看到哪怕和这个孩子没有关系也会感到难过。
而学佛的人身上这种“悲心”都会比较强烈,看到贫穷,生病,苦难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到难过,也愿意去主动帮助。
我在几年前去普陀山的时候在巴士车上就遇到过一次,有个小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谁劝都没用,然后车上有个尼姑就拿了一个念珠送给小孩玩,结果那孩子就真的不哭了。
那个孩子的妈妈急忙表示感谢,并且还问多少钱,那个尼姑就笑着说:“这个不要钱,也不用感谢,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行了。”
那位尼姑看上去很普通,也不像是有什么高深修为的样子,但是当时的微笑却非常亲切,充满慈悲,这就是学佛带来的利益和好处,真实不虚。
04平常心——能够放下
学佛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学会“放下”,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平常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在世间法之中有一句俗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部分的世人都是为了名利二字而忙忙碌碌,许多教人发财和成功的书和课程也向来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虽然里面大部分都是虚假,欺骗,贩卖焦虑和收智商税的,但依然无数人趋之若鹜。
而佛陀的教诲却是让弟子们“以苦为师”,这背后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因为身体不过就是一个皮囊而已,这些名啊利啊名车啊豪宅啊 品等等,其实都是最表层和外在的享受,都是“虚相”而已,不管你拥有多少,死之后一样都带不走,你为此劳心劳力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折腾了一辈子, 其实等于是个空。
所以倒不如早早就学会“放下”,不要过分去追逐这些世间的财富,这样面对各种诱惑就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会为了名利而身心疲惫,也不会平添许多烦恼而导致精神虚弱,甚至连觉都睡不好。
以上就是学佛之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三种心——大慈心,大悲心和平常心,不仅自己觉得平静,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很舒服,自然而然就有许多人愿意亲近。
而随着修行的不断精进,到达 之后就会成为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那样的大菩萨,这就是我们学大乘佛法的 目标。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南无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