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人游刃有余,有人劳心劳力;同样一个愿望,有人得偿所愿,有人事与愿违。
心学告诉你,起心动念时结局就在等着你,时刻反省自己的念头才能立于不败。
王阳明讲学一般只讲人生哲学方面的东西,很少跟学生谈如何用兵打仗。因为打仗是不得已,用兵必然有尔虞我诈,这不符合致良知,他于心不忍。
纵观王阳明一生,几乎没有败绩。一介书生,从未领过兵,何以做到用兵如神。
钱德洪曾经问过阳明先生如何用兵:
德洪昔在师门,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
钱德洪曾经问老师,“用兵是否有什么窍门?”
老师说,“用兵哪有什么窍门,要说窍门,只需要学问真切笃实,养得此心不动。人的智能相差不大,胜负之判不必等到战场,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
什么叫此心不动,看王阳明如何平定宁王之乱就明白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此时王阳明任南赣汀章巡抚,正要去福建剿匪,半路上突然到了宁王造反的消息。阳明此时无兵无权,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但他明白,若放任不管,大江南北必将生灵涂炭。王阳明用缓兵计、反间计、声东击西等计谋大破宁王。
统计结果是:
王阳明共征集1万乡勇,用了38天;朱宸濠谋划十年,10万精兵;王阳明伤亡68人,朱宸濠伤亡人。
为何结果对比如此悬殊?主要在于事情的本质,朱宸濠之行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疑,计谋会把疑心放大。对于大军来说就是军心不稳,容易被策反。
心要有所动有所不动,王阳明选择跟宁王作对只为良知。宁王造反不合天时,战乱一起,受害的是大江南北的百姓,不论成败,大明都会大伤元气。
良知人人都有,只是常人之心被私欲蒙蔽。私欲就像天空的云、镜上的灰,不常住,不碍光明。看见有人落水便生恻隐,犯过错之人常常号啕大哭,这些都是人固有的良知,良知能告诉你此时该不该动。
阳明先生平叛过程中有三不动:
第一,不为实力对比而动。
若是一般人,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但王阳明不为所动,此时造反不合大义,人心不稳是朱宸濠最大的弱点。
第二,不为生死荣辱而动。
朱宸濠声势浩大,此时朝廷没有一个人敢告诉皇帝宁王造反了。如果他成功了,王家将面临诛九族之祸。但王阳明为了心中的良知,没有一丝私心。
第三,不为唇枪舌剑而动。
皇帝身边的太监基本上都被朱宸濠收买了,造反失败了,少不了进献谗言。但王阳明继续整军,不为所动。只要有兵在手,自己行得正,不怕小人攻讦。
王阳明为何能成功?只因此心真切笃实,这是知行合一的魅力。当你的心意足够真切,便能看清事物的是非与本质,敌人的弱点能看的一清二楚。若没有真知,就不会有真行,不会有所成就。
宁王朱宸濠造反不合天时,不占大义,必然心不安,心不安必起疑心,所有吹草动让他如坐针毡,他内心仿徨,畏手畏脚,所以计谋才对他有效。
在生活工作中,贪嗔痴慢疑往往影响人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这些私心杂念就像镜子上的灰尘,使镜子不能映射出事情的本来面目。那么随之而来的言行必然是不合理的。
真知即良知,如何才能找回真知,看《大学》其中一段: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人类追逐权色名利,大多被物所奴役,所以才要格物,要在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处练心,察觉到一个不好的念头要立刻反思,心从事上练,事从心上练。这件事格了,再格下一个,人生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生活的意义。要注意,格物不是故意找事,而是自然遇见。但我们都是凡人,如何才能不被外物所动?
上天给你一个任务之前,必先给你一个东西试一试,只有通过考验了,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眼前的小利都无法不动心,你永远不会遇见更高层次的事物。
不为外物所动,才能找回那本来就属于自己的真知,真知能看清是非,心意自然真切笃实。
何谓静?何谓动?
阳明先生曰:“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只要遵循天理而行,就是静;只要是被欲望搅扰,心为物役,就是动。
不动心就是净心,是自我净化,去掉不明和贪欲。但并非彻底摒除私欲,而是去掉那些不合理的欲望,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合理。比如家常便饭就可以,非要每天吃山珍海味,困了不睡觉,非要玩手机。
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反省的习惯。如果一件事没做成,反思一下,初心是什么。为私则心不诚,不诚则难成。即使侥幸成功,那也是一时的,后面会有无穷祸患。古往今来,一心为公者皆是大人物。王阳明十三岁时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成圣成贤,周总理十二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圣人与凡人都是常人,我们的人生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求心安。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有所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文好像有点长,看完的请举手[滑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