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资源 >> 正文 >> 正文

心力论,劳心劳力的分工,在中国传统中留下

来源:劳力 时间:2022/8/9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129/4767436.html

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心力论,劳心劳力的分工。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话关千劳心劳力的论述,引起了影响深远的讨论,也在中国传统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关干劳心劳力的分工,不是孟子最先论述的。早在春秋时代,晋大夫丕郑就说过:“民之有君,以治义也。”国君的职责是“治义”。治,治理、一处理的意思。国君负责处理义的事。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认为君子明白义的道理,做了官也就是为了“行义”。孔子把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负责行义的君子,一部分小人只知道自己的利,也只从事能产生利的生产活动。他认为君子行义,处理好人事关系,人民就会拥护,那就不必在从事了农业生产以后才能弄到饭吃。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分工了;小人种地生产粮食,君子管人,协调人事关系。《左传》襄公九年载:知武子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既然说劳心与劳力的分工是先王的制度,可见是由来已久,也不是自孔子开始。孔子“述而不作”,大概也是述了前人的见解。

孟子对劳心劳力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因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孟子论证劳心劳力分工的必要性。他说:一个人的史活资料需要各行各业生产的产品。如果每种东西都要自己生产的才使用,那是让天下人都东奔西忙,时间全花在路上了。

同样道理,君子做大人的事,小人做小人的事,也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君子不做大人的事,不在管理方面“劳心”,而去种地,那么,野人鱿没人管了。“无君子莫治野人”。如果小人也想做大人的事,不种地了,那么,君子吃什么呢?所以说:“无野人莫养君子”。可见,君子和小人(野人)的分工是完全必要的。朱熹在注孟子这段话时说:“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君子和小人的分工“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相济就是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相病指互相妨碍、互相抵触。朱熹认为劳心劳力的分工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不是相互矛盾斗争的。实际上,这种分工在阶级社会中是与阶级对立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常常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孟子认为“君民并耕”是不可能的。君子要做治理天下的大事,没有时间去耕地。他列举了尧、舜、禹、益这些人物,说明他们“劳心”也很忙。他们为小人们的生活操碎了心。

尤其是大禹,他为了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然很想参加耕地劳动,哪有时间呀?他们为了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为了教人民进行生产,教育人民正确处理人事关系,有许多事要干,哪有心思去田间干活?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孟子举的都是圣王,他们日理万机,确实很忙,特别又遇上自然灾害,更没有闲时间了。但还有一些统治者高居于小人之上,作威作福,吃喝玩乐。他们算不算劳心者呢?孟子认为,行仁义,为人民办事的是贤君,是劳心者。不行仁义又处于统治者的地位上的人,孟子说他们是“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这些人,可以“变置”他的地位,让他下台,或者干脆杀掉。这不是“拭君”而是“诛一夫”。

这种“残贼之人”当然不在孟子所讲的“劳心者”之列。行义的劳心者不干劳力的活,完全是合理的。这是孟子的结论。

董仲舒根据汉代的情况,对于君子不应该从事耕织,提出了新的理由。孟子说是君子由干行义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耕织劳动。萤仲舒认为,君子即使有时间,也不应该去干那些能够获利的事,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俸禄。他说:“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董仲舒认为,劳心劳力分工以后,劳心者食禄,不干耕织的事,还有“均利”的意义。如果当了官,掌着权,拿了俸禄,又去与民争利。

民怎么能争过他们呢?这不是抢了老百姓的饭碗吗?汉代官营盐铁,专卖酒,都显示了官办商业的强大威力。董仲舒很赞赏鲁相公仪休不兼利的行为。公仪休回家看见妻子织帛,“怒而出其妻”,吃饭时吃到自己家种的葵菜,“温而拔其葵”,并且说:“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津?”董仲舒在家时认真读书,“三年不窥园”,当官以后,“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董仲舒以公仪休为榜样,劳心不劳力,真正实行了不兼利的原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