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介绍 >> 正文 >> 正文

大飞机制动第一人拒美80倍工资回国,黄

来源:劳力 时间:2023/5/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在世界上站起来了。这里的站起来,是国家主权、人民尊严上的站起来。而在科技领域,我们从独立自主到真正完全地“站起来”这个过程,还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数前辈先烈们付出的汗水甚至鲜血,大飞机制动第一人——黄伯云就是其中之一。在黄伯云的带领下,我国的飞机制造领域突破了外国技术上的封锁和瓶颈,研发出了新材料,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新道路。

居功至伟的黄伯云,曾拒绝美国80倍的工资,只为了归国奉献,在获取了如此大的成就后,也并没有提出物质上的要求。此中拳拳爱国赤子心,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和钦佩。

建国初期我国制造飞机过度依赖进口

众所周知,我国开国大典上飞机数量不足,最后是靠着所有飞机连飞两圈勉强蒙混过关的。那个时候,由于飞机数量不足,我国领空多次受到美国、台湾等方面的侵犯,然而我们却毫无解决办法。

出生于年的黄伯云,刚好成长在我国建国初期十分困难的这个时期,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见证了我国遇到的诸多困难。这种切身实际的体会,让黄伯云树立了要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坚定了日后助力国家发展的信念。

面对我国领空多次遭到侵犯的情况,毛泽东主席毅然决定自己制造飞机,发展自己的空军。建国初期,我国和苏联的关系处于蜜月期,许多飞机方面的知识和物质条件,我们都是从苏联那里获取来的。

好景不长,年左右,我们和苏联的关系突然开始恶化。苏联甚至开始在两国边境增兵,派兵进驻蒙古,直接威胁到了我国的边境安全。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年,美国将越南战争的战火蔓延到柬埔寨时。

自从我国和苏联的蜜月期结束后,我国制造飞机的进程就陷入了困境之中。制造一架飞机的过程中,需要的技术和材料特别多,没有了苏联的帮助,我们举步维艰。

年,黄伯云刚刚从中南大学毕业,他的大学时期,刚好见证了这一段中苏关系的恶化。作为特种冶金专业的学生,他清楚地意识到了打破某些技术壁垒对于国家而言的重要性。

如果说这之前的经历只是让黄伯云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让他决定为我国空军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苏之间发生了一次尴尬的“间谍飞机”事件。苏联一架飞机进入了我国新疆境内,并被我国抓获公开报道。这件事最后以我国调查后确定该机为“误入”结束,但到底是不是“误入”,只怕没那么简单。说到底,还是空军实力不足的问题。

可是,那个时候的我国空军,能够击落一架敌机已然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想要靠空军力量将敌机驱逐出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也在黄伯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提升空军的实力,就必须拥有自己制造飞机的能力。然而和苏联关系恶化后,我国很难再从国外获得相应的技术和材料,早就意识到技术重要性的黄伯云立志要打破国外对我们的这种技术封锁,研制出能够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材料。

刻苦学习积累宝贵知识经验打牢基础

再大的决心和信念,都必须要有自身的实力做基础,才能真正为国家发展贡献出实际的力量。从中南大学毕业的黄伯云,并不拥有足够的自身实力。那时候我国国内的教育水平并不够高,尤其是关于这些新的技术,甚至可以用匮乏来形容。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够建设国家的人才,年,我国决定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当时的黄伯云已经33岁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为了祖国的发展,他仍然决定试一试。

在参加了相关考试后,黄伯云被录取为冶金部出国访问学者,并以这个身份离开了故国。

2年后,他进入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学习。这个大学虽然并不特别出名,但它的生物、机械和物理等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出色。在这里,黄伯云付出了数倍于他人的汗水和努力。

那个年代,多数公费派遣留学生的生活都比较寒酸。因为国家资金并不宽裕,他们自身也都是怀着一腔报国热情而来,很少有经济实力很高的人会选择公费派遣这条路。因此,很多公费派遣留学生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兼职维持生活。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报效祖国,黄伯云并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太大意义的兼职上。他节衣缩食,减少自己的开销,同时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

黄伯云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他的导师,这位教授不仅专门致敬了中国教育部,还作主录取了黄伯云并帮助他读完了博士学位。在这位导师的栽培和帮助下,黄伯云的学业和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8年后,也就是年,黄伯云毕业了。美国为了留住这个顶尖人才,给出了极高的待遇和薪资,希望他能为美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爱国心切的黄伯云却果断拒绝了美国的这一示好。

初回国时,黄伯云只被安排在母校中南大学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薪资和待遇和美国给出的条件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然而黄伯云对此却无怨无悔,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据说,当年美国给出的工资,是黄伯云回国后的80倍,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生活方面的帮助。在这样的诱惑下,黄伯云仍然坚守住了自己的本心,即使回国后暂时被埋没才能,也没有丝毫动摇。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黄伯云的才能很快就被发现了。

不久后,黄伯云正式进入先进复合材料,各种粉末冶金领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十年,有过无数次失败和各种各样的挫折,耗费了黄伯云无数的心血。

艰苦卓绝实验十几年终炼成新型材料

一开始,在制造飞机领域的重要技术,大多被英法美三国垄断。鉴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不同而属于不同的阵营,这三个国家都不会希望我国的空军力量强大起来,自然也就会对我国的空军发展事业围追堵截。

在国外寻不到任何帮助,黄伯云等人果断开始了自主研发的道路。关于对自主创新的看法,他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要做就要做第一的东西,要做就要做自主创新的东西。做到第一了,你才是原始的创新,你才是自主的创新。”

黄伯云等人研究的第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炭/炭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片。小小的刹车片看起来无足轻重,实际上却至关重要。

在飞机实现制动和保证飞机安全飞行的时候,刹车片是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如果刹车片不合格,那么大型的航空器就只能在天上飞,永远无法落地。

自主创新的路永远是艰难且迷茫的,努力了十余年后,黄伯云等人还是一无所获。为了获取经验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他们也曾试图把目光投向那些有先进经验的国家。

天不遂人愿,黄伯云等人对外“求援”的路上满是阻碍和陷阱。他们曾到国外想参观生产车间,结果被一口拒绝。也曾花几百万美金从国外买回一个样品,解剖后却发现是个废品。不止如此,就连资料,他们也几乎查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黄伯云的一个同僚曾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我们检索了所有的国外文献,深深感到还得靠自己。”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挫折后,年,黄伯云等人终于完成了高性能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的基础研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行重复多次实际的实验来确认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否成功。

让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都无比沮丧的是,在年9月的实验中,刹车片急剧升温,摩擦系数突降,历经12年的实验失败了。这样的失败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对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心性坚韧的黄伯云事后形容那是“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但为了不耽误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他必须整理好心情,重新带领团队的所有人再次投入到排查问题的工作当中去。

一年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套完整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终于成型了。至此,历时13年的实验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年9月20日,大型民用飞机刹车试验圆满完成。这意味着我国的航天事业终于取得了突破,我们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再也不用受到外国的技术封锁压力。而当初那个曾“诈骗”了我们几百万美金的国家,在刹车片技术方面却始终止步不前。

基于黄伯云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他在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停滞,这个奖项已经连续六年空缺,无人可颁。

可以说,黄伯云关于刹车片的这一成就,不仅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了突出力量,也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一大步。

劳心劳力搭建平台身先士卒培养人才

在研究炭/炭复合材料飞机刹车片的同时,黄伯云也没有放弃对人才的培养。经历过建国初期那段艰难的日子后,黄伯云一直很清楚人才的重要性,更明白“要想建设好国家,人才不可或缺”的道理。

年,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黄伯云出任了中南大学校长一职。自从回国初期被派往中南大学教书后,黄伯云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教育事业,后期更是兼顾了教育和科研两方面的工作。

培养人才,不是单纯靠一个学校或一个老师就能做到的任务,而是必须要依靠一个完备健全的体系才能真正完成的任务。鉴于此,黄伯云提出了“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模式。

他提出的这些理论,为中南大学发展自身和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南大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也为国家培养人才贡献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作为一名常年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黄伯云并不是单纯地提出了理论,同时也为自己的理论付诸了不少行动。

他领导创建了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

担任中南大学校长职务后,黄伯云带领学校平均每3年领衔获得1项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平均3年孵化出1个上市公司。这样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黄伯云是极为骄傲的。曾有记者在采访时问他应该如何称呼他,因为黄伯云身上的身份实在是太多了。让大家意外的是,黄伯云几乎没有思考地回答到:“还是黄老师比较好。”

在黄伯云看来,科研事业只是他个人为国家贡献的力量,而教育事业却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一起为国家做贡献。两相比较,自然是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更多。

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是无数个“黄伯云”共同创造出来的。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将我们国家的许多领域建设了起来,让我们的国家慢慢壮大起来。对于这些“黄伯云”们,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和敬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