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市场 >> 正文 >> 正文

这个乡下人不是凤凰男被误解的沈从文

来源:劳力 时间:2023/1/24

近年来,“门当户对”这个词在婚恋市场上重新兴盛起来。持此观点者认为,门当户对的男女双方,因成长环境相似,大概率拥有一致的三观,彼此的原生家庭之间也容易相处和睦,有利于婚后家庭的和谐稳定。据此,很多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发出血泪忠告,孔雀女千万不要下嫁凤凰男。

不得不说,这样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然而,在宣传这种观点时,许多文章拿著名文学家兼文物专家沈从文先生举例,说沈从文乃是来自湖南凤凰的乡下穷小子,在中国公学教书时,疯狂追求自己的学生——出身合肥九如巷的张家三小姐张兆和。张兆和出身名门,才貌双全,其曾祖父张树声官居两广总督,其父亲张武龄是著名教育家,张家经过数代苦心经营,成为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沈从文坚持写了几年情书,最终赢得张家认可。但是这段婚姻,不算非常幸福。张兆和嫁为人妇后,从名门闺秀变成操持家务的主妇,虽然张兆和本人一直在工作。沈从文不善理家,婚后几年与女作家高青子产生情愫。虽然这段感情以高青子的退出而结束,但毕竟对张兆和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沈从文与张兆和,外貌挺般配。

沈从文就这样成为了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有人说,这就是孔雀女嫁给凤凰男的下场。因为沈从文出身低下,面对出身高贵的张兆和有自卑感,死缠烂打追到以后,不但给不起张兆和良好的生活条件,还用出轨来证明自身的魅力。更有人说,沈从文就是类似于今天全村出来的唯一一个大学生(沈从文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他做过大学教授),自我感觉良好,婚后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张兆和下嫁给他实在是可惜了。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典型的拿当代人的想法推测过去。今天我不给沈从文和高青子的事情洗白,只谈一件事——沈从文虽然自称“乡下人”,但他不是当代人所理解的“凤凰男”。沈从文的家世,可以这样说,秒杀90%的同龄人没有问题。

沈从文出身当地望族,祖父沈宏富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战功赫赫,屡次升迁,咸丰八年(),获总兵衔,授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授贵州提督。贵州提督这个职位和张兆和曾祖父张树声曾担任过的两广总督一样,都是从一品大员。而且当贵州提督的时候,沈宏富只有25岁。只是可惜沈宏富后来因枪伤复发,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1岁。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青年从军,曾为天津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年12月,沈宗嗣响应武昌起义,参与组织发动了本地反清武装起义,成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年12月,沈宗嗣在京城与凤凰同乡阙耀翔组织“铁血团”,密谋刺杀袁世凯。行刺计划泄露,沈宗嗣逃亡关外。因逃亡期间造成亏空,家中为他卖田还债。年,沈宗嗣回到湘西,历任上校军医、医院院长等职,11年后病逝于凤凰老家。

这是沈从文父族的情况。再来看看沈从文的母族。

沈从文的曾外祖父黄河清,是本地贡生(秀才中成绩优异者,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担任文庙教谕(类似于县学校长),思想开明,辛亥革命后成为凤凰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外祖父黄镜铭是当地新派人物,开办了凤凰第一个照相馆和邮政局。母亲黄素英知书达理,见多识广,懂药方,会照相,沈从文的启蒙教育是由母亲完成的。

沈从文家人合影。从衣着气质上可以看出来沈家是大户人家。

简单总结一下,沈从文是将门之后+书香门第之后,官三代+地方豪绅,只不过后来家道中落。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家道中落是一件非常、特别、极其正常的事情。沈张二人不是凤凰男孔雀女的结合。俩人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算是门当户对。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沈家的姻亲也都是当地大户。比如,沈从文的大姐夫是贵州提督田兴恕的孙子,民国总理熊希龄的弟弟是沈从文的姨父。另外,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这个名字是巡抚大人给取的,能和巡抚大人有这样的交情,沈家的地位不用多说了。

沈从文的出身确实比张兆和差一些,但是并没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差的天上地下。如果这样的出身算是凤凰男,那凤凰男的门槛也太高了。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很多人拿现在的情况揣测过去。

在过去,成为一个学者,对出身的要求是相当高的,简单来说,家里要有钱有闲有意识。

有钱。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就算家里没钱,也照样可以读书识字,贷款上大学,顶多是上不起培训班罢了。但是在过去,读书基本是小康人家及以上才有的特权,能长期读书的,主要是地主家庭出身的孩子,换算到现在至少是中产了。原因很简单,供一个孩子读书,基本就相当于家里丧失一个劳动力。在工业化之前,书籍昂贵,连笔墨纸砚都价格不菲,而且读书不一定会有收益,毕竟许多人读不出名堂来。对于贫苦人家来说,不可能做这桩不划算的生意,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要务。

有闲。有闲往往是以有钱作为前提的,不用终日为三餐奔波,才能专心读书。过去没有多少职业可言,无非就是务农、经商、当手工业者、为官做吏这几条路。再加上当时女人普遍没有收入,又没有少生优生的意识,养活一大家子,对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要说普通农民,就是普通地主家,遇到天灾人祸瞬间返贫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些大地主分了家以后,子孙不善经营,逐渐没落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所以想要有闲,必须持续有钱,而持续有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创造“睡后收入”,家里要有各种产业,才能保证子弟衣食无忧,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

有意识。前面说过,沈家后来家道中落。但是数代人传承的家风意识还在。沈从文的父族是将门,虽然不是专门搞学问的,但是肯定是有文化的。沈从文的母族是书香门第,其母知书达理。现代人不要被电视剧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子骗了,事实上,在沈从文母亲那个时代,就算是地主女儿,大部分也是不识字的。男子读书还有考取功名的指望,女子读书连这个指望都没有,不是思想开明的人家,女子是没法读书的。而思想开明不是瞬间的事,通常要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在衣食无忧、见多识广的基础上,才能意识到读书的好处。

能让女子读书的家庭有多难得,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民国女作家萧红,比沈从文小9岁,算是一辈人。萧红出身大地主家庭。她弟弟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她小学毕业后家里就想让她嫁人,是在她抗争之下才继续读了初中。现在人看来,这就是重男轻女的典型。但是在当时,萧红父亲已经是少见的开明绅士了。而沈从文母亲是萧红的上一辈人,能读书识字,家里不是一般的开明。

原生家庭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民国知识分子,你会发现,这些知识分子普遍小时候家境优裕,后来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也普遍有过经济窘迫的经历。但是,即便是成年以后经济窘迫,他们也不把“赚钱”当成人生的首要目标,尽管他们可能会为了赚钱去做一些他们不太想做的事。原因很简单——人家阔过。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灌输过“努力赚钱”这个概念,反而从小花钱花习惯了,成年以后很难改变自幼形成的三观。

沈从文也是这样。尽管结婚后经济条件并不好,他也改变不了喜欢收藏文物的习惯。要知道,搞收藏是离不开眼光的,形成这种眼光也是需要从小耳濡目染的。打个比方,可以看看时尚圈大佬们的出身。你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在时尚圈风生水起。

另外,关于沈从文没有给张兆和良好的经济条件,也是很多人攻击沈从文的一个点。很多人认为,孔雀女下嫁凤凰男本来就委屈了,凤凰男理应努力给孔雀女好的生活,让孔雀女维持原先所在的阶层。怎么能让她洗衣做饭当老妈子呢?这简直就是对孔雀女敲骨吸髓!

这又是拿当代人的眼光看过去。我们可以从当事人的想法中窥探一二。沈从文与高青子产生了不该有的情愫,张兆和确实受到了伤害,以至于张兆和年纪轻轻,就与沈从文分居。但是对操持家务这件事,张兆和本人是没有怨言的。她甚至反对沈从文让她“精致”,因为生活精致会影响她操持家务。这很正常。因为在那个年代,持家就是女子的分内工作。即便家里有佣人,做管家奶奶也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另外,当时的人没有“婚后生活质量不能下降”这个观念,不是因为当时的人高风亮节,而是因为过去大家族里人太多,家业还掌握在长辈手里,小辈不会认为家私属于自己,自然也不会认为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是天经地义。再加上他们身处乱世,谋生艰难,婚后生活质量下降,太正常不过。

现在人想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没有问题。但是拿沈从文张兆和当作门不当户不对进而婚姻悲剧的典型,很有问题。所谓“乡下人”,不过是沈从文的自谦而已。真正因为出身而自卑的人,从来不会拿自己的出身说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