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记忆的偏差,我一直以为这本文集是年甚至更后的时间完成的,原来的名字为《实践是检验管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有些老套,所以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现在我都很难理解年一年我都在干什么了,除了正式出版的《从实习走向大牌》和《穷律师、富律师》两本书,还写了这么一本书。可以想象,这一年我都在写作中渡过了。
这就是我曾经走过的路,心路。当时的我已经非常迷茫了,在企业风险管理的这条路上已经是走投无路了,才有了自年以后的行走中国,直至找到了阴阳五行,才让我的专业之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为后来的《结构商学》奠定了基础。
现在看网络上很热闹,从微博、 当我在构思《实践出管理》这本文集时,在论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思想文明的关系时陷入困境,出现了逻辑上混乱,思考和写作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开始我本能地开始论证“思想是管理的太阳”。如果这个命题成立,思想是人类永恒的太阳,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说,就属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这显然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与人类历史尤其是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突飞猛进发现的事实是背道而驰的。
至此我突然醒悟过来,获得了一个顿悟,多年来我们一直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死胡同中,是把某种思想或某一个人的思想当作了人类永远的心经,结果成也是“经”,败也是“经”。
回想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成就了中华文明,但也败落了中华文明。原因很简单,传统的中国社会把思想而且仅仅是儒家思想放在第一位,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二位;表现为以农业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把手工业和商业从属和次要的位置,导致中华文明在近代一步步走向了陨落。
与西方文明相比较,导致中华文明陨落直接原因表现为:
1、中国人没有发明蒸汽机,也没有及时将蒸汽机技术用于纺织业,纺织生产没有工业化;
2、没有把自己发明的火药做成枪炮;
3、指南针的发明并没有给中国人带来商业上的繁荣;
4、纸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没有能成为传播新思想和科学知识利器。
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太听老祖宗的话了,过于迷信孔老二和孔老二的思想了,才招致中国的落后和挨打,终于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
自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磨难中,苦难和屈辱终于唤醒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国人民经过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达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年成立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建国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痛定思痛,终于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由此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长征,从此中国就像一条的巨龙腾飞在世界的天空。
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反思中国的近代史、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三个代表和建设和谐社会,由此岸到彼岸的征程中,实践是历史永远的火车头,科学技术是永恒的动力,而思想则需要不断地被解放,才能跟上时代和历史的步伐。
厘清了人类发展基本的脉络后,再来看管理,其实管理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而是人类最古老的作业。孟德斯鸠在年出版的《论法精神》一书中这样说道:“十万只手臂有时候可以推翻一切;但是十万只脚有时候只能像昆虫那样前进。”无论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一切的政体都是为了管理,一切的政治也都是为了管理,是为了解决那“十万只脚”整齐有序地前进。中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说。管理是人类是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管理了。记得有位专家说过:“管理没有新问题。”
当然那是广义的管理,上至对国家的管理,下至对家庭的管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管理仅仅是指企业管理,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对人、对事、对物的管理活动。
现在我们所说的管理是伴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而产生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算起至今还不到一百年历史。在仔细研究人类的发展史和管理的发展史后,其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管理都是从皮鞭和棍棒开始,都经历了从本性到人性回归过程,国家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就是我作为一名法律人,可以如此轻松地探求管理的原因。
随着工业文明的普及,国家对人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行使国家管理最好的媒介和载体,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最终都要归于企业管理或企业化管理的大旗下。国家的管理职能由传统的对依赖军队、警察、法庭转变为对企业的依赖,现代社会企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心,国家在对内对外关系的处理上,到了没有强大的企业就没有强大的国家的境地。企业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队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让企业管理好了它的员工就意味着管理好了国家。这就是现代管理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认识到现代管理的意义和使命,我兴奋地像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孩子,身不由己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的怀抱中来,把对管理思想和实践探求当作自己终身的使命。
因为有法律专业和职业的背景,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总是在司法实践前沿,知道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最需要什么,知道人性中真善美和假丑恶是怎么被激发出来;又因为做了律师,在如何管理世界上最难管理的一群人的实践中有了相当的积累;更因为我是一名从乡村走进都市的思想者,我们的经历跨越了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巨变和沧桑。
父辈、祖辈仍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手把稻秧插青天的经历,钉耙、锄头、镰刀、犁耙、水车、稻床的记忆,这是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画面;电视、手机、电脑、互联网等,这又代表了人类最新的科技文明。在这巨大的变迁和差异中,我们的灵魂仿佛一下子就有了千年之历。
面对正在兴起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构画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又能设身处地地回到遥远的历史中去,站在历史的沟坎上去寻思“四书”、“五经”、“三教九流”等中华文明的踪迹,进而回归到人类的故乡、生命的源头去探寻人类的奥秘。
宇宙的必然产生了太阳系,太阳系的必然有了地球、地球的必然有了生命、生命的必然有了人类、人类的必然有了文明,顺着这个思路才发现管理是人类社会的现象、管理是生命的现象、管理是大自然的现象、管理是宇宙中有规律的普遍现象。如此思考后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但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技术是管理动力,思想是管理的灵魂,从本性到人性是管理的必然等等。走遍千山万水,最后结论却是:管理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打破思想的迷信和牢笼以后,必然要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和思考,并对自己所走过的路重新审视和修正的基础上再出发。
《实践出管理》一书只是文集,所有的篇章既相互依存又互为独立,旨在和笔者这么多年来已经发表的文章成为一体,共同勾勒出我思与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路。
我要特别感激的是我的恩师,马来西亚国际讲师吴学文老师,近几年来是他用光一样的爱、山一样的智慧、海一样的胸怀把我带进了人类爱的天堂、心灵珠峰和智慧海洋。
邱旭瑜律师
年2月7日于深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