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两岸文学》
乡村农活“淘粮食”兀亚彬
最近,天气晴朗是淘粮食磨面的好机会。于是,在休假这天我和父母一起忙起了这事。
淘粮食之前,先拿三块砖把大铁锅支起来,既平稳又方便换水。再把麦包的麦子舀到塑料桶里,再提出屋倒入锅里。然后开水管把水放到锅里。不能放的太满,防止搅麦子时水溢出来,麦子也会随着撒到地上。
一切准备好后,母亲便用手使劲在锅里搅动。石子比较重,大都会沉到锅底,麦粒比较轻,就会悬浮水中。麦皮俗称溢花子,最轻,或多或少都会漂浮在水面。母亲就用一个笊杅先把溢花子捞出倒在旁边放置的空盆里(用来喂鸡)。再用两个笊杅轮番上阵,在水里高出麦子的锅里顺时针搅动,顺势一笊杅一笊杅把淘洗干净的麦子打捞出来,倒在筛子里,控去水分再端起筛子倒地上已经铺好的帐子上晾晒。
看着晾晒的麦子我不由得思绪万千,记忆的闸门瞬间就被打开了——
小时候,每逢三夏大忙,人都叫虎口夺粮的日子。天特别热,但村里的男女老少齐动员,一心扑在收麦子的活上。娃一放学就跑到田间地头看大人们收麦。那时候没有收割机,都是人工割麦。最开始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全村的男女以组为单位,分别就某一片麦地开始超前割。割得差不多了,就让几个男劳力扎腰,然后绑麦个子。扎腰其实是个技术活,扎的好不但捆得紧而且不容易散伙。当整片地的麦子割倒捆好,队长就会安排时间把麦子往场院拉。
拉麦子最早用的独轮车或架子车。会装的人麦个子不但装的多,把车辕抬起来车身还比较平稳。这些活一般都是男劳干的。妇女的活并不比男劳轻松。每辆车都安排一头牛拉,牛拉车,妇女拉牛。那时候的路都是弯弯曲曲,上坡下坡的,非常难走。所以拉牛的活就比较关键。上坡时就要不停地鞭打牛让牛走快点,平路让牛缓缓地走。而且尽量直线行走,如果牛偏离了路线,车子就会被拉倒,推车子的男劳力也容易绊倒,发生不安全事故。
后来实行责任田承包到户。每户按人多少分田。放学回家,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地里给大人送水送馍。有力气的男娃还可以帮忙拤麦个子到地头。力气小的女娃便提个竹笼拾地里散落的麦穗。有时候也会帮忙拽着牛缰绳吆喝着牛拉麦车子。直到把自家地里的麦个子全部拉到场院里,散落的麦穗也尽可能地捡拾完,全家人便松了口气。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在场院里忙活开来。摊场,撵场,启场,扬场,直到一堆堆颗粒饱满的麦子装进一个个麻袋里,麦秸脊子堆的高高的,虎口夺粮的三夏才算告一段落。
遇到丰收年,娃娃们上学书包里还有白馍馍装。如果遇到受灾年,娃娃们大都装上包谷馍,顺便拿上一两个咸萝卜。当时把咸菜叫做晗菜。下课后,各自拿出自己带的吃的,同学们还可以互相分享。有同学吃的急,噎住了不断打着嗝,大家哄笑着,赶紧跑老师房子倒些水给他喝。包谷馍在冬天又冷又硬,嚼在嘴里难咽。
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也就代替了人拉麦子了;再后来有了脱麦机,也就代替了摊场撵场等;如今的收割机更是方便了收麦,人们只是负责晾晒入库即可。
最早装麦子的口袋是粗布做的,叫布口袋。细长细长的,能装百十斤粮。人扛起来比较方便点。后来用粗状的麻袋装,一麻袋二百来斤粮,壮劳力弯腰一下子就放到肩膀扛着走上几百米都没问题。
电磨子之前,人们是用石磨子磨面的。把麦子倒到碾盘上,用碌轴去撵。蒙着眼的驴拉着磨盘转着圈圈,面粉顺着磨盘沿洒在蕖槽上,磨面的人顺势扫到方斗内。现代有电磨子了,机子咣当咣当把倒入的麦子压碎去皮箩出面,麸子和面单另开,磨出的面箩到面斗斗里儿,出的麸子流到口袋里。大人把磨好的细白面粉装面口袋带回家。
为了让娃娃早上上学有馍拿,大人们一般都是黑咧起酵子发面,第二天晨起蒸馍。天不亮就起身,等娃娃上学时馍已经蒸熟了。又软又热乎的馍馍,把娃吃的香的,大人看着欣慰地笑着。有的娃上学时馍么蒸熟,他在学校听老师讲课都三心二意,心里总是想着白面馍,咽着口水挨到晌午放学,一轱碌跑回家拿起馍咥,家里条件好的夹上油泼辣子或油煎鸡蛋,那就一个喰“馋活”。白面做出各种形状的馍:方的、圆的、长条形的。有时在花椒树上折些花椒叶,或者挖把蒜苗,割些韭菜卷在面里蒸成调活馍,味道更鲜香。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磨面都收的高是七五粉,也就是麸皮多,面相对来说白的很。磨面收的低是八零粉,麸皮少,面黑些。而且随着现在政策的不断变化,退耕还林等等,可耕地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没有了可耕地,更不用说种麦子了。大都买面过日子。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大多数地方经济下滑,好多人都没了工作,好多工厂效益越来越不景气,人们的正常生活也颇受影响。相反,娃娃们不吃这不吃那的挑食现象依然存在,时不时地捡拾到路上被丢弃的馍馍,还有餐饭过后一桶一桶的残羹剩饭被抬出学生食堂或者大小饭店。虽然我们大人经常检查学生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只是学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有道是:贵在坚持!贵在正确地引导!贵在全民齐心协力!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次农活,让我回忆多多,感慨万千!既有儿时艰难岁月的历历在目,又有一路走来日新月异的大变化,同时也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或褒扬或剔除,一目了然。如今,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深入到农村,许多旧时的乡村农活不复存在,成了美好的记忆。
花儿吐艳、柳枝婀娜,如今已是碧水传情姹紫嫣红的四月,衷心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希望扰人的疫情早日散去,回归安静祥和的生活之中!期待!
作者简历兀亚斌,西安灞桥区洪庆砚湾村人。博思特文化教育总经理。博思特托管主管,博思特文化传媒总经理。洪庆文化艺术学会会员。
作者相关诗文
投稿须知1、要求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谢绝已在其他平台发表过的文章,禁止抄袭剽窃类稿件一经发现,永不录用。文责自负。投稿必须是不涉及政治宗教敏感问题的文学作品,
2、投稿时请注明投稿,注明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