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9日,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辛劳一生的彭德怀元帅因病逝世。四年后,中央为彭德怀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会,缅怀彭德怀元帅这辛劳的一生。
浦安修作为彭德怀元帅的妻子,也出席了这场盛大的仪式。追悼会上她看着丈夫的的遗照,想起过往两人种种的相处,不禁泪如雨下。
后来,中央给彭德怀元帅补发的工资以及抚恤金共交到了浦安修手中。可是她拿着这笔钱却犯起了难,这笔遗产要怎么分配比较好呢?最终经过慎重的考虑以及商议,她将这笔遗产共分给了11个人。那么这十一个人都是谁呢?
发妻小自己12岁,两人被迫分离
彭德怀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幼年因为家中贫困,没钱念书的彭德怀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下煤窑做苦工。
年,彭德怀在连队中因为不小心打死一名恶霸,流落在外三年后只好回到了老家乌石寨避难。
此时彭德怀已经24岁了,同乡中的和彭德怀一样大的人在二十岁的时候都已经老婆孩子热炕头了,但是彭德怀显然对这件事情并不上心。
这时已经82岁高龄的彭德怀奶奶急了,她将彭德怀叫过来,口齿不清地说道:“伢子,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人过日子了。”
彭德怀不忍拒绝奶奶,心想家中确实需要有个人照料,便答应道:“奶奶,都听您的。”
彭德怀奶奶很快就开始为这件事张罗起来。不久之后,刘玉峰的妹妹刘细妹就穿上一身灰扑扑的土布衣裤,坐着极不相称的大红花轿被送到了彭德怀家中。
虽然彭德怀和这个发妻并不熟悉,但是他们两人在结为夫妻之后,也慢慢产生了感情。他还给刘细妹起名刘坤模,并教她读书识字,在这乱世中立足。
彭德怀和刘坤模原本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彭德怀就不得不和妻子依依惜别,再次奔赴战场。
从那之后,每逢彭德怀的部队驻防时,刘坤模都会前去与丈夫相聚,开拔时就回到老家读书侍候公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平江战役之后,夫妻二人一分别就是将近十年的时间。
十年生死两茫茫,失去丈夫的消息的刘坤模就踏上了漫漫寻夫路,她曾在深山老林中躲过,也曾满身是灰的到处讨饭,在寻找彭德怀的路上吃尽苦头。
刘坤模
年12月,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刘坤模一个女子在乱世中实在难以安身,无奈之下只好另嫁他人。
后来刘坤模辗转找到了彭德怀,但已经物是人非的两人只好在互诉衷肠后就此分别。随后,刘坤模就留在延安加入了共产党,两人之后再也没有交集。
据后来的刘坤模老人晚年间回忆,因为当时自己还没满12岁,因此和彭德怀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所以不曾为彭德怀诞育子嗣。
结识浦安修,不惑之年再次结婚
和刘坤模分开后,彭德怀又积极投身革命,从来不谈婚论嫁。彭德怀英明神武,期间有不少人仰慕他,就连国外的女记者都被他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可是从来不将儿女情长放在眼中彭德怀婉拒了所有人的好意。
此后,彭德怀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革命上,他带领部队打赢了许多战役,威名远播。转眼间,他就过了不惑之年。
周恩来、彭德怀
身边的战友们眼看彭德怀年纪越来越大,也都纷纷替他着急起来。就连毛主席对于彭德怀的终身大事也是非常上心,他为了这件事专门找彭德怀谈过话,还对那些帮助彭德怀介绍对象的人赞不绝口。
而这一切都落在陈赓眼中,当时陈赓是旅的旅长,和彭德怀交情匪浅,他见彭德怀是软硬不吃,左思右想之下决定换个方式给他说媒。
陈赓知道彭德怀喜欢打球,也喜欢看球,便特意组织了一场女子排球赛,邀请彭德怀一同前往。
当时彭德怀原本正埋头在工作中,怎么也不愿意去,但是经不住陈赓的软磨硬泡,只好和他一起去了。
参加比赛的都是当时学校中一些女同学或者年轻的老师,在赛场上都表现得十分踊跃。彭德怀坐在观众席上看得津津有味。
这时有一个个子高高的女生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她不仅年轻貌美,球也打得很好,彭德怀的目光就不自觉地落在了她身上。
陈赓自然也注意到了彭德怀的“异常”,便凑过去对他说道:“这个姑娘名叫浦安修,现在在陕北公学教书,人品、学问、家世样样都好……”
彭德怀忽然意识到什么,急忙打断他的话:“谁要你介绍这些了?”
说完,彭德怀继续专心看起了球赛。在球赛结束之后,彭德怀在陈赓的安排下,一一和参赛的队员握手,轮到浦安修时,彭德怀直言直语地夸奖道:“你打的不错!”
刚刚运动完脸上还泛着红晕的浦安修微微一笑,大方回答道:“谢谢首长夸奖。”
后来在陈赓的安排下,彭德怀和浦安修接触得越来越密切,感情也随之越来越深厚。
年10月10日,彭德怀和浦安修在延安的窑洞中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浦安修没有丝毫怨言,两位新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两人结婚后,因为浦安修的工作单位距离较远,再加上当时部队中有规定,军队干部“结婚后不能在一起生活”,不喜欢搞特殊化的彭德怀一切都按照部队中的要求来,因此两人平时算是聚少离多的状态,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妻子见一面。
不久之后,浦安修就怀孕了。但是因为她身体本就虚弱,再加上一直像往常一样整日为工作劳心伤神,丝毫没有注意到身体出现的“异样”,最终浦安修不幸失去了这个孩子。
得知消息的彭德怀心中十分悲痛,但是他知道浦安修心中也不好受,因此并没有责怪她,反而是将自己所有的津贴都交给了浦安修,让她多买些补品补补身子。平时在家的时候,他还会亲手熬制红枣汤给浦安修喝。
遗憾的是,浦安修因为这次事情留下了病根,再也无法生育,彭德怀也因此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
浦安修老年
一生无子,将兄弟的孩子视为己出
彭德怀虽然一生无子,但是待自己兄弟的孩子一直视如己出。
他一共有三个弟弟,四弟年幼时不幸夭折,剩下两个弟弟分别是彭金华和彭荣华。在彭德怀的影响下,他们两人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发光发热。
年,在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的时候,蒋介石不断地挑起战乱,制造摩擦,造成彭金华和彭荣华两位革命志士的壮烈牺牲。
这一切都落在彭荣华年仅12岁的儿子彭启超眼中。年幼的彭启超满怀仇恨,一边乞讨一边按照父亲的吩咐,到太行山找自己的大伯。几经辗转后,彭启超终于在当地同志的带领下,找到了彭德怀。
彭德怀向来对两个弟弟十分疼爱,小时候哪怕是自己不上学,也要赚钱供两位弟弟读书。此时得知两位弟弟身亡的消息,他心中十分悲痛,发誓一定要为弟弟们报仇。
尽管兄弟的去世让彭德怀心中悲痛欲绝,但他对彭启超没有丝毫的溺爱和偏心,并且还按照彭启超的心愿,将他送到延安学习,准备日后参加革命。
年,16岁的彭启超学成归来后,进入到旅南下抗日。虽然彭德怀对于自己这个侄子十分不舍,可是当他听到彭启超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的时候,却比谁都高兴。
后来,彭启超进入到哈尔并军事工程学院继续学习,他在学校期间,成绩一直都十分优秀,为老师和同学们称赞不已。彭德怀对这个侄子的表现也是十分满意。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就将其他六个侄子侄女全部接到了自己身边,悉心照料。
自从彭金华牺牲后,他的妻子周淑身就因为受到较大的刺激,精神失常了。年仅12岁的彭梅魁就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弟弟的责任。
彭德怀对她十分心疼,将她接到身边后就送去了北京师大附中念书。彭梅魁对这得之不易的念书机会十分珍惜,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她最终成为了一名医生。
彭德怀其余的五个侄子侄女分别是:彭康白、彭爱兰、彭康志、彭正祥和彭钢。彭德怀平时自己省吃俭用,对这些侄子侄女生活学习都十分上心。
这其中他最疼爱的就是最小的侄女彭钢。彭钢在父亲去世的时候还不到一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下,年幼的彭钢跟随母亲过上了到处漂泊的日子。可以说,彭钢小时候的生活是十分坎坷艰难的。
她脑海中从来没有父亲的音容笑貌,只能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让彭德怀对她心疼不已。
因为小时候没有吃的,彭钢身体瘦瘦小小的,彭德怀为了让正在长身体的彭钢多补充点营养,每次都会借口将彭钢支开,然后将鸡蛋剥好,放在她的碗中再去上班。
彭钢念中学后,需要经常住在学校中,那时候因为浦安修经常要出差,彭德怀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家中。
他不想看着家中冷冷清清的样子,便想让彭钢走读,好经常在自己身边陪陪自己。
可是因为中南海气氛总是十分拘束,彭钢想跟同学们同吃同住,又不想搞特殊,便拒绝了彭德怀的这一请求。
后来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忍心见彭老总这么孤单的样子,便主动找彭钢沟通这件事情:“你大伯现在年纪大了,虽然有人能在旁边照料,但是身边还是缺个说话的人。你要是有时间,可以多陪陪他老人家。”
彭钢老年
在工作人员的开导下,彭钢这才明白彭德怀的良苦用心,便同意了走读这件事。但是去学校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就要两个小时时间,因此她提出想要一辆自行车。
没想到生活向来节俭的彭德怀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第二天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就出现在了彭钢面前。
除此之外,彭德怀还会亲手做早饭给彭钢,会在站台那里早早等着她放学回家,俨然一个操心的老父亲的形象。
彭钢后来回想起和彭德怀一起生活的日子,总会满含热泪的说道:“和伯伯生活的这十几年时间,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候。”
彭德怀一生劳心劳力,将自己两个兄弟的孩子养大成人之后,于年不幸因病逝世。
在彭德怀元帅的追悼会上,许多老战友都纷纷前来表示悼念,被其悉心照料大的侄子侄女们莫不哀痛。浦安修虽然已经和他当众“分梨”宣布离婚,但她还是伏在好友康克清身上痛哭流涕。
他去世之后,中央为其补发了工资以及抚恤金,加上生前存款共计元。如何安置这些遗产成了摆在浦安修面前的问题。
左思右想之后,浦安修和彭钢等人商量了一下,将这些遗产分给了11个人,他们分别是彭德怀的几个侄子侄女、彭德怀的警卫参谋景希珍、秘书綦魁英,司机赵凤池以及她自己。
可能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就连彭德怀的警卫、秘书等人也能得到遗产。实际上是因为在彭德怀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彭德怀身边,景希珍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拼死保卫过彭德怀,因此分给他们也算合理。
给他们分完之后,浦安修一并归还了之前召开追悼会借来的元以及洗印照片的元。
交还了元党费后,0元捐给彭德怀老家乌石镇一所小学,元捐给生产队。剩下的0元则是交给了中央军委,作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费用。
浦安修最终拿到手的有元钱,可是这笔钱她也一分没留,全部捐了出去:一半用来接济彭德怀老家有困难的群众,另一半则是作为“酬劳”交给了中央军委组织的彭德怀历史研究写作组。
彭德怀生前使用的手枪等物品她全部交给了中央,电视等东西也全部留给了他的侄子侄女。浦安修自己只留了两本彭德怀生前喜欢看的书。
后来,浦安修一生致力于整理彭德怀生前的文稿,并加入历史研究写作组,帮助他们一起记录彭德怀的事迹。她用尽自己的余生所有时间,将彭德怀元帅宝贵的事迹和精神记录下来,流传万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