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资源 >> 正文 >> 正文

学习,从古代就是奢侈品,现在还是最便宜的

来源:劳力 时间:2023/1/20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一、

网上发来问题:为什么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费用太高,压力大?

我没敢写,犯不上挨骂太多。但实际上想写上几句:因为在这些家长看来,知识本来就不值钱,也就不值得花钱去学。他们更不认为知识能够换取财富,远不如喝酒吃肉买衣服实惠。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配接受高等教育,自然也就舍不得花钱教育孩子。

当然这些话有些偏激,这些家长未必真是这么想的,也绝对不会承认。因为这只是他们的潜意识,而以他们的智商和认知,也绝对不会想到更深一层的原因。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教育学习都是一件非常贵的奢侈品。到了现代中国,已经是亘古未有的最便宜的时代了,几乎是能花最少的钱就能得到教育。但在不认为知识值钱的人眼中,知识如狗屎,教师如奴才,没文化照样儿会吃饭拉屎,上炕会睡觉下炕还会穿鞋呢,绝对是全家最靓的仔,可牛叉了。

二、

学习知识的第一步是什么?认字。那为什么会产生文字?很多人直觉的反应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为了生产需要。

拉倒吧,全世界的农村都并不需要文字,中国直到解放前,底层农民基本都是文盲。种地依靠的是经验,并不需要知识。甚至所有的最基层工作都一样,知识是没什么大用的,只要是不残不傻+老实听话就足够了,知识多了还容易闹事儿呢。

文字,从一开始就诞生于统治阶级。也就是说,只有压榨别人剩余价值的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要记账、收税,更需要建立成文的秩序。典型的就是草原和渔猎等部落,都是先有了统一的政权之后才开始研究文字,在此之前没必要。

那这就很明确了,从文字诞生之初开始,就是为了从劳动者身上获取剩余价值。识字有文化的不需要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治于人。文化,从来都是阶层的统治工具。

人类之所以能具备文明和凝聚力,最早靠的就是语言功能。能说会道吹牛逼的才能当领导,只有他们才能忽悠下属阶层,而文字则传播的更广,也就能统治更多的人,也让他们的统治更为高效与合理。

三、

最早的文字都是掌握在统治者贵族手中的,平民农民没必要学习,也实在没用。老话说得好,哪见文字锅里煮?不能换吃的,那就犯不上费心费力的去学习。

之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认为知识有用,就是因为这种返祖现象。千百万年的原始人基因,无数代的底层被压迫逻辑,早就让他们习惯了,没那么容易改变。

看看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古老文字是什么?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这些文字无论从材质到样式、内容,哪一个是底层劳动人民用得着的?所以,三代(夏商周)之前,中国是绝对的贵族垄断文化,那底层百姓都不用探讨什么教育费用高不高,反正你也得不到。那是贵族才配拥有的技艺,和百姓无关。

就算是孔夫子“有教无类”,那也得能拿得出手十条腊肉(束脩)吧,几乎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学的起吗?而且学了也没用啊,所有的阶层上升通道都被贵族所封死,他们争权夺利的还忙不过来呢,底层再有文化又能有什么用?

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从战国秦汉开始流入民间的,但也基本都停留在“吏”的阶层,也就是世袭的公务员。这是一门手艺,其实和做饭打铁修鞋差不多,是技能,不仅不会轻易向外人传授,学了也没什么用,你进入不了那个阶层。毕竟无论贵族还是官吏,都是靠血缘世袭的。

四、

到了汉朝,汉武大帝时期有了“察举制”,民间人才可以被推荐入朝为官,民间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才开始增长。但是,那时的学习仍然是非常非常贵的。

这看看当时的成语就知道了。学富五车,那会儿都是竹简,一部书也就不超过字,一般多。以《史记》为例,50万字大概要1吨重,两车的载重量差不多。那也就是说《四书五经》+《史记》,基本上就是五车书了,多万字,跟一部小说差不多。《水浒传》如果放到汉朝之前,那基本就是五车了,看完了可以当宰相,谁不服就让李逵给他砍了。

读书破万卷,肯定不超过万字。那基本就是四大名著+金瓶梅,实在不行再看本《封神榜》也就差不多了。这也可以想见当年的书是多么的珍贵了,绝不是普通家庭能轻易得到的。

当然这比欧洲已经强多了,一直到英国中世纪后期,也就是咱们明朝的时候,英国的书都是必须用铁链子锁着的。他们的书几乎只有《圣经》,是教堂的传家宝,要是有个20多本书就可以开图书馆了,珍贵无比。

在中国其实也差不多,汗牛充栋就是形容书多,但一屋子的竹简能有多少?估计没我们家孩子的复习资料字多。现在的孩子,只要能读到高中,未必能有多大本事,但看过的书肯定超过任何一个汉朝前的古人。

而且不光是书珍贵,其他的同样很贵。比如最著名的成语“凿壁偷光、萤囊映雪”,说明什么?说明照明工具也非常的贵,燃料稀缺,普通人用不起。汉唐之前基本都是烧动物油脂,植物油和蜡烛都是汉朝后期才有的。

而甭管是猪肉羊油,在古代是多么贵啊?甭说古代,就算是40年前的中国,普通农民一年也不过是吃一两次大肥肉,竟然敢用来点灯照亮,这得多不会过日子啊。

其他的有笔墨纸砚,这在古代都绝对是奢侈品。晋朝左思的一篇《三都赋》,竟然能让“洛阳纸贵”,说明当时纸的产量有多低,价格更是没比丝绸便宜多少,反正老百姓也买不起。

五、

唐宋之后虽然印刷术发展了起来,但直到明清时期,书籍的成本还是相当高的。即便到了清朝末年,一套《四书五经》旧书也要30多两白银,是普通农家一年多的纯收入。这还只是最基础的标准教材,其他的这种辅助书籍,随随便便就是上百两白银。曾国藩曾经买过一部《二十三史》,两银子,折合人民币至少50多万吧,小城市的一套房。

能理解《孔乙己》中的这个落魄文人为什么偷书了吧?太贵太贵了,穷人真买不起啊,只好去偷。哪怕是到了能排版印刷的民国时期,一本书对普通人也是天文数字。还记得课文《一面》吗,阿累描写与鲁迅先生偶遇的文章。文中说一本《毁灭》不过是多不到页,定价1.4元,他买不起。1.4银元折合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块。

后来鲁迅1块钱卖给了他,那也折合块啊。要知道当时伟人当图书管理员不过是8块大洋,也就是一个月工资能换8本打7折的小说。

所以,一直到解放前甚至解放初期,普通底层百姓要想读书,那几乎是倾全家之力都未必够。仅仅是课本,还得是经过政府补贴的课本,那都几乎要花掉普通人一个月的纯收入,放到现在大概万把块钱吧。

六、

这还只是书本等工具,读书还得交学费请老师吧?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学府其实差不多,普通私塾或者是学校,基本上一个人一学期的学费等于一亩地的收成。也就是说,一个老师如果交20多个孩子,相当于种了20多亩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当老师的要想不饿死,就得多教学生。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天津等地,公立学校一年学费2块大洋,不贵,很便宜,算上杂费什么的10块钱,又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么说吧,民国时期已经是除新中国之外教育费用最低的时期了,一个小学生一年的学习费用,相当于普通人三个月的工资。

能明白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了吧。一个孩子三个月工资,那两个三个五个呢,供的起吗?这还只是小学,到了中学就得翻倍,到了大学更是学费就动不动上百大洋。留学更是大洋起,美英法都差不多,都很贵。

当然日本的便宜,没比国内贵多少,所以鲁迅什么的都留学日本。但是这学历就跟今天的留学澳洲似的,没人瞧得起。因此才只有欧美同学会,根本不带留日的玩儿,档次太低,从钱上就不配和留学欧美的一个圈层。

这所说的还只是正常的学费,没提补课费和考试费呢。在民国,小学生如果参加暑期补课,至少8块大洋,一年就是16块。而中考,也就是考高中的,至少20大洋一期,高的能到40大洋。

考试费就甭提了,科举时期,如果是进京赶考,清朝平均花费是两白银。民国没有统考,各大学独立招生,如果同时报考清华北大、天津南开和上海复旦,仅仅路费什么的就要上千大洋,普通人十年的工资。

所以,在新中国之前,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前,中国人上不起学的太多太多了。不是他们不知道学习很重要,而是真的上不起啊。

七、

那这问题来了,既然过去的学习成本这么高?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家庭,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读书。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他家已经是小地主阶层了,但为了进京赶考,整个家族出钱出力。他舅舅甚至连牛都卖了,也要送外甥去考取功名,为什么?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读书的回报率太高太高了。只要能读出来,那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什么是好男儿?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方为好男儿。

宋朝真宗皇帝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要想知道读书的回报率有多高,那就看看鲁迅和闰土。两个曾经儿时的玩伴,一个读成了大师,一个做了一辈子农民。鲁迅在-这些年中,平均年收入大洋,折合现在人民币越多万,所以人家才能随手买个四合院无压力。

而闰土呢,好像是没提过他的收入,但估计也就跟骆驼祥子差不多吧。每个月10块大洋,一年多点儿,一辈子也赚不到鲁迅一年的收入。

就算不是鲁迅,以老舍为例,如果不是后来写小说,那他就是民国时期最普通的知识分子。自幼丧父,家庭贫困到极点。在得到满人“宗月大师”的资助后,9岁才上学,之后考上了三中都读不起又退学了。最后没办法上了最便宜的师范学校。

但是,老舍先生也算是读出来了,毕业后就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月薪40块,比没有学历的普通老师高15块。而且,两年之后老舍就升任“劝学员”,相当于教育局的督导吧,月薪块。

而如果他没读书呢,估计也就跟普通旗人差不多呗,拉洋车或者当警察。就跟他笔下《我这一辈子》写的似的,警察工资6块,拉洋车10块。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读了书未必肯定挣得多,但毕竟有希望,概率大。而不读书呢,除非是走了狗屎运,否则也就这样了,一辈子又一辈子。富不过三代,穷则有可能十八代。当然也未必十八代,也有穷到两三代就绝种的。

八、

前几年我带孩子去东直门的“自来水博物馆”,孩子看出个问题,问:为什么都是员工,有的人一个月挣70多,有的人才挣10块钱?

呵呵,很简单,70多的是会计,有文化。10块钱的就是普通工人,再辛苦再累也没有高工资。因为你不干有人干,能替代你的人太多。越往底层的基数越大,可替代性越高。越往上虽然也竞争激烈,但好歹争的都是高薪职位,值得一搏。实在抢不到高薪岗位了,那只要他们愿意拉下面子,和下一层级的竞争,胜算也是相对大的。

中国过去为什么读书的费用这么贵?就因为回报大,投入与产出是永远呈正比的。虽然未必体现在某个人身上,但整个行业或群体却一定是这个规律。自然法则,不以某个人的意志和状况为转移。

而今天的中国,是自古以来学习费用最低的时候。那竞争就会加剧,从以前的小学、中学、大学一直竞争到硕博甚至博士后。努力供孩子读书的家庭都傻吗?不傻,因为他们知道,主动投入或许是内卷,但毕竟是参与了竞争。而如果不投入,那就得跟一层层基数更大的阶层去竞争,不仅胜算更小,回报率还更低。

九、

奉劝那些骂现在读书贵的家长们,当今中国,已经是几千年来费用最低的时候了。你可以认为知识不值钱,可以让孩子不读书,可以让孩子早早的去打工。但拜托你别骂了,别影响别人读书,那点儿小心思谁不知道啊,拉下几个是几个,宁可自己不上进,也不愿看到别人努力。

其实骂半天有用吗?屁用都没有。愿意读书的还是会读,不愿意读的浪费吐沫星子也挺好,一辈子打游戏也算是为“奶头乐”娱乐至死做了贡献,至少是为别人减少了竞争。

主动让孩子退出竞争的家长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用自己孩子的未来换取了别人挣钱的机会。不能再冷嘲热讽,而是应该感谢他们、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影响更多人,这样我家孩子或许就多了一丝机会。

谢谢骂学习费用高的,谢谢,一定要坚持,黑暗就在前头,只要努力就一定会竞争失败的。

仅供参考。

我是北京章哥,如果你有问题私信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