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派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有一个很少被人提及的学派——农家,似乎已被人们所遗忘,却曾被欧洲人追捧,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
01开荒种地的许行
许行,是农家学派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按照后人的推测,应该是楚国人,大约生活在楚宣王和楚怀王在位的时期,和孟子是同一时代人。
许行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意思是即便是国君也应该和老百姓一起耕地、一起吃饭,以收租为生的人是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他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带领着众弟子开荒种地。在他的请求下,当时滕国的国君滕文公参加了他们的种地劳动。许行也在滕国获得了一片土地,还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许行虽然身体力行、刻苦劳作,但他的主张局限性是很明显的。他主张人人都要劳作,否定国君拥有仓库,反对商人居中剥削,体现了当时最底层民众的朴素愿望,但也过于绝对和片面。
孟子就亮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来反驳许行的弟子陈相。
绝对的平均主义显然是脱离历史实际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行得通的。
劳动光荣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和农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但一个国家正常合理运行需要各阶层的各司其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02两部重要的著作
农家的思想在战国时期,以许行为主,之后也有不同的派别和各类著作产生。其中有两部著作影响最大。
一部是齐国稷下学宫编撰的《管子》,里面的《地员》就是一篇农家思想著作,还有很多章节中涉及农家思想。
《管子》将农学的思想与“以民为本”的思想融合到了一起,这也是《管子》对于农家思想最重要的意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这也是《管子》的思想,农家的思想显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民,在农家的眼里,成了决定政权兴废、国家存亡的关键。
此外,《管子》还提出了“修饥馑,赈灾荒”的主张,认为一个国家要做好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提高抗风险能力。
另外一部是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将农家思想系统地进行了整理。
在《吕氏春秋》里,农家思想家们鲜明地提出了要尊重农民、优先发展农业的理论,并且对具体的农业操作和相关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在当时的中国,《吕氏春秋》里关于农家思想的文章,可以称得上中国农业生产的宝典。
03两千多年的遵循
农家的思想对于古代各个朝代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首先,农家主张“劝农桑,以足衣食”,衣食是国民最基本的需求,在危机不断、国家治理能力欠缺的古代,更需要稳定的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
历朝历代,凡是有作为之明君,无不重视农业和农业。
”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其次,对于统治者们来说,农家的思想也是一种稳定民心的招牌,主流的“平均”思想绝不可用,但对农家的重视,就是对广大民众的重视,有助于稳固统治。
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农家思想的核心——重农抑商。农家思想认为商人是不劳而获的,商业对于国家来说消极作用更大。
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就要坚决贯彻”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基本遵循。
在众多的朝代里,商人的地位是低下的,也经常遭到当权者的刻意打压。商业的发展很多时候不被重视,一直受到封建统治的抑制和削弱。
04西方社会的追捧
古代的农家学派的大家们不会料到,他们的学问竟然影响到了两千年后的欧洲。
在十七世纪的明朝,东西方文化交流起来,《管子》也被当时的传教士利玛窦翻译成了拉丁文,传播到了西方。
当时的法国重农学派,把《管子》里农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当作”利器“,抨击当时的西方重商主义。
对于当时的欧洲而言,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争执,几乎决定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农家思想在当时的西方很快便掀起了波动,对处于启蒙世纪的欧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效果。
从当时西方对农家思想的追捧,也可以看出农家学派中的很多主张是具有普遍价值和深远意义的。
直到现在,人们得知这段历史后,还直呼“神奇”,农家的思想竟有如此作用。
纵观中国历史,农家学派少有人提及,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农家的著作都在秦始皇焚书中付之一炬了,一些思想和主张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也只是在某些著作中散布着。
历史是公正的,能够被历史留下来的思想,必定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正如农家思想中的很多主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个政权和国家,都需要稳定的农业,都需要劳动的人民,都需要勤劳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