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简译: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是)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算是孝吗?”这段日子终于能和父母团聚一地,有幸能朝夕相处,从而让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色难”。
若你要求自己内外状态“和平愉悦”,首先要能做到在父母面前保持“和平愉悦”。父母对待子女时,出自慈爱的天性,往往“像春天般温暖”。但子女反过来对待父母时则是"色难",即使依靠自我修养,能做到的程度相较父母也百分不及其一。反观自己,有时候对父母不耐烦时、真是“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顶撞父母时、更是“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不止如此,连“有事,弟子服其劳”都远远没做到,顶多只部分做到了“有酒食,先生馔”。比如,在父母忙前忙后的时候、自己“养小猪”一般地躺在沙发上,三餐都吃现成的也就罢了、连刷碗都是偶一为之。假如孝的标准是10分,在现代的价值观下、子女都高度自主地进行人生选择,“顺”就不指望也不要求了,因此,最高也就达到8分。若以8分为目标,如果做不到对父母随叫随应、和颜悦色,也就只能达到6分。这还是建立在能“服其劳”、“先生馔”的基础上,要是再懒惰散漫,那就连及格分也达不到了,不可不时刻提点自己啊。
2、年二季度读书简记(第一辑)(1)《绝叫》——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怀才者的自怜是天鹅的挽歌;平庸者的崩坏是野兽的绝叫。”读这本书,我没法不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两本书如同一体两面,会将我们引向很多经典作品都在试图阐释的一个问题——当个体成为众生命运链条上不幸的那一环时,是将不幸传导扩散下去,还是默默吞咽并让自己成为一个的结痂的伤口?面对这种人性拷问,所有的揣测评断和“正确答案”都毫无意义,每个人也只有在身临其境时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选择。人性的两分会将人送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如同松子和阳子,如同《黑暗中的舞者》、《伦敦生活》……不要低估不幸的力量,不幸会如同“酸洗”般腐蚀一个人的心性,最终还能闪着善的幽光的,只有那些真正的“金子般的心灵”。(2)《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出版后记"中说:“如今距离‘桶川’一案发生已有二十一年,然而由恋爱关系引起的毁谤、骚扰、暴力甚至杀害事件,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仍屡见不鲜。”我想起本科时,学校的一位女同学因提出分手,被怀恨在心的前男友持刀杀害在小树林。成千上万个诗织们的血,汇聚成一条愤怒的巨流,翻滚、嘶吼、控诉着:"让那些假爱之名的恶意和迫害早日停止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