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劳力 >> 劳力介绍 >> 正文 >> 正文

任桥岁月青春萌动三

来源:劳力 时间:2022/6/4
云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任桥岁月

----那是一段奋斗与成长的时光

-

分产到户使农村的日子好起来,生活、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观的感受是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懒汉、病号少了,与之相对应的是集体经济的窑厂、果园、榨油坊都逐渐败落下来。在我记忆中,分产到户先不是直接到户的,而是生产队先分成组,把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分到组里,由各个组互助式组织生产,再后来组维持不下去,逐渐分化,变成各自几家的兄弟们自行组织生产。我们三队分组时,请大队长到分组现场讲话,大队长显然是喝了酒的,话里话外他是不主张分的,但潮流难挡。从切身利益讲,他自己当时已算专干,基本不务农了,他的工作也是记工分的,分开了他就没什么事干了。著名的一句话“凑东家、凑西家,买了个歪bi祀牛(母牛)”,就是他在现场讲的话,充分表达了他的牢骚不满,不满归不满,该分还是分了。那几年老人孩子都参加劳动,积极性充分被调动,粮食连年丰收,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当时秋季普遍种棉花,棉花收获后卖给供销社,农民手拿一沓钱,喜悦洋溢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农村的颜色也在变化,衣服逐渐变得花花绿绿,有了的确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个别家庭也开始购买了黑白电视机,零零星星哪个村子就冒出个万元户!

分产作业的方式对我家来说并不十分有利,我家的劳动人口其实就我母亲一个人,父亲每天上班帮助农业劳动的时间有限,我们家共有5口人的地,开始我们一组几户相互帮助,时间长了不行,出力不均衡,这个关系是难以长期维持的。逐渐生产组就分崩离析,演变为各自的近亲属相互帮助劳作,我们家可就惨了,就我母亲一人劳动,不仅是相当辛苦,浇地、打场这些农业活几乎是没法完成的。那时我们几个孩子还小,帮不上母亲什么,尽管也会尽力帮持,可毕竟不是合格的劳动力,除草、种玉米、摘棉花、掰棒子、割麦子、收大豆、喷农药、打场都是常干的活。那时候的农业活是真的苦,没什么像样的农业机械,农业电力条件也不好,不像现在有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还有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农村电力条件也十分完备,只要出工钱,喷药、播种、灌溉、收割等农活即便没劳力也可以完成。那时同村的舅舅们帮助我们,姥爷也来帮忙,我们的关系也逐渐亲密起来。记得有一次收割麦子,麦子成熟就那几天,必须及时收割,收割不及时麦子会焦头,麦粒就会洒落在田里损失产量,浪费一季的劳动了,忙三夏各家都忙啊,抢时间,还怕天气不好影响晾晒,真赶上持续天气不好,农民真是欲哭无泪,心疼死了。白天我们帮母亲一起收割,母亲把我们几个弄睡下后,她趁着月光自己干了一整夜,那是怎样的辛苦,累的流鼻血啊,母亲很要强,村子里不佩服她的不多。

印象很深的两种农业劳动,浇地和打场(打粮食)。先说浇地,那时平原上是靠机井浇地的,互相帮助劳动的几家要配齐柴油机、水泵、输水管等设备自己操作,尤其是开机器和拔管子那活没几个男劳力是干不了的,我时常参与劳动,也学会了摆弄机器。当时我就想,这农村独门单户不适应这种作业方式,必须走出农村,父母也经常用农业劳动的苦鼓励和教育我。再说打场,那更是个苦活、累活,把小麦一镰一镰收割后打成捆,再用地排车一车一车拉到场院中,用脱粒机脱粒然后晾晒,所有的农活几乎都要在一周左右突击完成,俗称“抢三夏”,要赶在天气好的时节把一季辛苦劳作的收成抢在手中。脱粒后小麦还要继续晾晒几日,判断干湿度合适后就要交公粮,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就是农民自己的。那时还是要交农业税的,大队也要提留,交公粮的钱款交了农业税和提留就基本不剩下什么了。机器脱粒的环节是强体力劳动,妇女们一般也只能做辅助工作,甚至稍体弱的妇女也干不了这活,这是男劳力的主战场,孩子们不添乱就不错了,考虑工作的危险性,劳力充足的家庭干脆就不允许孩子们上场了。这时的农业劳动也是农村家庭秀肌肉的时刻,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充分显示强劲的战斗力。我们家庭劳力不足啊,乡邻们都在忙夏也很难找人帮忙,所以只能大人孩子都上场,有时城里的亲戚也回来帮忙。母亲负责脱粒机的输入端,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危险活,还是个体力活,全村可能也只有她一个女同志干,在脱粒机后解捆和输送麦秆的是我姐、我婶子还有舅母,脱粒机前面的活都是重活,机器打出的麦秸必须及时移走,机器下脱出的麦粒也要及时清理,以免影响机器的持续作业,我是机动力量,前后都可帮忙,由于人手实在有限加之也不是精壮劳力,我们的机器也时不时停下来,停下来清理下混乱得场面,人也借机喘口气。脱粒机前面的活必须是壮劳力,一般是父亲和舅舅们,有一个挑垛的活,就是把麦秸堆起来挑成垛,小山一样的垛,那个活只有我二舅能干。那时也不知道劳动防护,打场粉尘很大,一场活下来人脏的像挖煤的出来,脸是黑的,衣服被汗水和粉尘混合脏的无法形容,鼻腔和喉咙全是黑的。记得高中时有一次,干了整夜打场的活,第二天我还要骑车回学校,居然骑在车上睡着了。到了教室又累又困,就趴在课桌上睡觉,好在班主任老师也是农村出身,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让我抓紧回宿舍睡觉。那时十六七岁的年纪,还想为家里分担劳动,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次,周末回家帮助劳动砍玉米秸,砍了两亩多地,手掌已经吃不消了,手上没有老茧导致握板橛子(一种工具)的手满手掌水泡,也没告诉母亲。客气地问下,明天还有活吗,没活就回学校了,母亲说如果明天要没要紧的课,看能帮姥爷砍两亩地的玉米秸吗,我应承了。第二天戴上手套,其实那时胳膊都很难抬起来了,砍完一天的玉米秸后,手套就已经粘在手上脱不下来了,水泡变成血泡并且已经破裂,血肉模糊,好在从家回学校,一两周后才能回家,母亲也看不见。改革开放后,农村变成了希望的田野,但那时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作还是很艰辛的,尤其是忙三夏、三秋。幸福生活属于勤劳的人们,艰辛的农村生活使我们更加感恩父母,更知道珍惜生活,更知道勤劳与奋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