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瓷器,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自古以来就享有非常高的地位,甚至名传海外,任谁提起瓷器都会想到中国。
年,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花费六千万,在江西景德镇建造了一座千年瓷宫。在外人看来,她的这个决定非常冲动的。当她向子女诉说想法的时候,更是受到子女的强烈反对。
但即便是这样,她也没有放弃。她变卖了家中的所有财产,向亲朋好友借钱,终于筹到了六千万元资金。因为她执拗的坚持,在瓷宫建造的五年时间里,子女与她断了一切往来。与此同时,因为花尽所有钱财,她自己只能待在工地旁边的茅棚里。
那么,这位八十岁的老人为何如此坚持,建造一个千年瓷宫呢?
与瓷器结缘
这件事情,还得从她第一次接触瓷器讲起。
这个老人名叫余二妹,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家里贫困,再加上当时社会不稳定,战火纷乱,余二妹没有机会接触教育。为了生存下去,她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陶瓷作坊做学童。
一方面,余二妹可以在这里学一门手艺。另一方面,她可以在这里挣到一些工钱,缓解家中的经济负担。
余二妹虽然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任何学问,但她为人聪明,吃苦耐劳。在陶瓷师傅的带领下,余二妹很快就掌握了拉胚和画胚等技术。
在陶瓷作坊当学徒的时间里,是余二妹童年里最绚丽多彩的一段时光。在这里,她与瓷器相识,找到了人生方向,更找到了一生中的坚守。
在结识陶瓷之前,余二妹的生活只有耕种与家中劳务,她从来没有想到生活还会有另一种方式。陶瓷,将她带向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改变了她对生活的认知。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她已经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所有流程。此时的余二妹,已经是一个娴熟的瓷器手艺人。在家里人的建议下,余二妹报名景德镇陶瓷厂的考试,凭借熟练的制陶技术,顺利进入工厂。
景德镇陶瓷厂与陶瓷作坊不同,这里对陶瓷的拉坯要求非常高,就连瓷器师傅也十分严格。
在这里,工人们必须按照要求,在相应的时间里完成拉坯,并且要确保瓷器的形状与花纹的完整,同时还要确保陶瓷烧制的最终效果。每一个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不能出现一丝差错。
余二妹并没有因为严格的规定,而变得怯弱。她的性格非常倔,一旦是她认定的事情,就绝对不会中途放弃。
因此,余二妹不仅严格按照工厂的规定执行,甚至还超出瓷器师傅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烧制,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在漫长的岁月里,余二妹选择与陶瓷相伴,她与陶瓷已经结为一体。正是因为余二妹对陶瓷的满腔热血与坚持不懈,让她的陶瓷作品被更多人发现,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不久之后,余二妹离开陶瓷厂,在家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陶瓷厂。
余二妹为了更好的经营陶瓷厂,还专门向有经验的创业者取经,询问他们的成功经验。毕竟,要想成功的经营工厂,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陶瓷技术,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工厂经营战略。
很快,在余二妹的带领下,工厂里的瓷器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其中还有一些外国人员。
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余二妹从一名工人变成当地知名的陶瓷手艺人。她的作品远销国外,将中国陶瓷带到世界各地。同时,她也将工厂经营的绘声绘色,成为景德镇有名的“女强人”。
在漫长的岁月里,余二妹与瓷器相处了几十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她一边经营瓷器工厂,一边提升自己的陶瓷技术,钻研陶瓷古法工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余二妹在探索中,发现了古老的柴窑工艺。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她成为最早实现柴窑复烧的手艺人。
除此之外,余二妹在这几十年里,生产了许多瓷器。为了将瓷器安全的保护起来,她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地下室。根据相关人员讲述,在这几十年里,余二妹共收藏了多件瓷器。
浮梁瓷宫的建造
年,余二妹在子女的带领下来到天津旅游。正是因为这次旅行,让她决定即便是花光所有积蓄,也要在景德镇建立一座瓷宫。
余二妹来到天津后,最触动她的就是当地的“瓷房子”。当她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但震撼过后,她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村是中国陶瓷最开始的地方,然而在当地却没有一座以瓷器为主的瓷房子。反而是天津这座城市,拥有一座“瓷房子”。这让余二妹的心中很是难受,她当即决定回到家乡后,要在当地建立一座属于景德镇的瓷宫。
此时的余二妹,已经八十岁了。这个年龄的老人,都在颐养天年,享受着家人陪伴。但余二妹并不是这样,出于对陶瓷的热爱和梦想的坚守,她决定打破年龄限制,为陶瓷的继承与传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余二妹的子女知道母亲的想法后,立刻表态,阻止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作为子女,他们第一时间考虑到的是余二妹的身体。对他们来说,母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允许她再劳心劳力地干一些事情。他们希望母亲在奔波半生之后,可以安享天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其次,建造瓷宫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而此时的家里,虽然经过长期的努力,生活的较为富裕,但并没有能达到建造瓷宫的地步。
在瓷宫还未建造的时候,余二妹就已经遇上了这么多问题。
但她的心里明白,瓷宫的建立,无论是对于中国陶瓷还是景德镇,或者对她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情她必须坚持。
下定决心之后,余二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不可避免的资金问题。
建立陶瓷工厂几十年,余二妹的手中有一千万积蓄,加上家中老宅拆迁的一千万,总共有两千万。对于寻常家庭来说,这些钱足以解决整个家庭的所有支出,可以过上十分富裕的生活。
但对于余二妹来说,此时最重要的是瓷宫的建立。
她经历了大半辈子,一直都是与陶瓷做伴。她说,是陶瓷造就她的一生,让她有了更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身为陶瓷手艺人,应该为中国陶瓷作出贡献,让更多的人知道陶瓷。这就是她建立瓷宫的初心。
但仅仅只有两千万,并不能完成她的梦想,她还缺少资金。于是,她变卖家中的所有财产,还向亲朋好友借了许多钱。
街坊邻居听闻余二妹的事情后,不明白她的决定。不知道为什么她要将自己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
当子女听闻母亲将所有财产变卖后,更是难以理解她的决定,心中气愤不平。之后,在瓷宫建造的几年内,没有再和余二妹说过一句话,甚至没有回到家中看望她。
子女的不理解让余二妹很是伤心,但她没有放弃。
余二妹一个人来到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村,寻找建造瓷宫的具体位置。她拖着年迈的身子骨,在新坪村来来回回的巡视。当她实在走不动的时候,就坐在地上休息,然后,拿起身旁的树枝继续向前走。
从瓷宫的选址、设计和动工,都是由余二妹亲自设计。
当她在这一过程中,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时,她就会找到身边的朋友,经过他们的帮助,找到一些专家,听从专家的建议。
“活到老,学到老”,在面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时,八十多岁的余二妹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为了心中的理想,即使再苦再累,也觉得乐此不彼。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余二妹打印了永定土楼的照片,将这些作为瓷宫的设计图纸。其余的细节,她按照专家的指示绘制出来。
随后,余二妹将她收藏的万瓷器作为建筑材料,挨个敲碎,然后将这些零碎的瓷片张贴在墙壁上。余二妹说:“这些储存的瓷器值0多万,之前有人想要买走,我拒绝了。我想着留着它们,做陶瓷博物馆。现在看来,正好可以用来做瓷宫的原材料。”
瓷宫建造的过程中,余二妹为了节约时间和钱,每天都只吃方便面。
她吃的方便面还不是咱们在超市中能见到的,这些方便面是她专门批发的散装速食面。相比之下,这种散装的方便面比单独包装的更加实惠。
瓷宫的建造,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在这五年时间里,因为余二妹当初执拗的坚持,所以她与家人没有任何往来。她一直都是孤身一人待在瓷宫工地的茅棚里。
茅棚里面没有任何供人休息的物品,没有床也没有桌子,只有几床被褥。这几床被褥,还是余二妹的左邻右舍见她独自一人,心中不忍特意赠送给她的。
在这艰辛的五年时光里,她也曾经有过支撑不下去的时候。
其中,最令她崩溃的就是,瓷宫刚建地基的时候,因为还没有通过当地建筑局的审核(一般审核需要很长时间),当地的城管和林业局,就纷纷找到余二妹,询问她“瓷宫是什么”。
余二妹文化水平不高,她虽然有建造瓷宫的恒心,也愿意为瓷宫去接触陌生事物。但如果询问她“瓷宫具体是什么”,她无法回答。
按照当地的建筑标准,建筑物必须要在相应的条件内,而且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开始筹建。其次,建造物必须要有建筑说明,有相应的建造理由。
所以,当余二妹没有向工作人员,做出相应说明的时候,这项工程就不能得到工作人员的审批。于是,当瓷宫在景德镇浮梁县建造的时候,工作人员只能将瓷宫的地基拆除。
根据余二妹所说,当瓷宫的地基在上午构建,下午就有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将其拆除。接连几次后,城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见到余二妹仍然坚持,心中实在不忍。于是,就将余二妹的情况告知了省里。
随后,省里专门派遣人来到浮梁县探访余二妹,了解具体情况。
当省里的人员了解余二妹建造瓷宫的具体原因后,立即向上汇报。
不久后,省里审批了余二妹提交的文件。随后,在省里的帮助下,瓷宫正式在浮梁县构建。
千年瓷宫—浮梁瓷宫
年,浮梁瓷宫工程正式落幕。
辉煌的瓷宫,吸引来许多游客观赏。与此同时,附近的村民也前来观赏。
见到浮梁瓷宫后,村民都表示难以置信。
他们曾经以为余二妹的想法荒诞至极,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当他们见到眼前辉煌壮丽的浮梁瓷宫时,他们明白:余二妹成功了!她将不可能转化为了可能,将梦想照进了现实。
浮梁瓷宫的外围墙壁上镶嵌了数万件不同的瓷器碎片,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色。像景德镇的四大名瓷,都展现在其中,有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瓷器的摆列方式也别出心裁,一半为嵌入墙体,一半在外面。
浮梁瓷宫的内部,更是壮观。
浮梁瓷宫分为三层,第一层与第二层放置的是“四大名著”的瓷板画;最顶层是“五百罗汉”等以佛教题材为主的瓷板画。
这些瓷板画都是余二妹亲手绘制的,除了这些之外,她还特意请人在四大名著瓷板画旁边附注了相应的译文。
瓷宫建造完成之后,余二妹将这里的管辖权交给了当地政府。
年0月日,浮梁县瓷宫正式对外开放。
许多游客被瓷宫的辉煌壮丽吸引,纷纷前来观赏,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国游客。他们都对这座瓷宫赞叹不已。
浮梁瓷宫,不仅代表着景德镇当地文化,更代表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记录着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
如今,余二妹的子女也终于明白了母亲当年坚持的原因。他们为母亲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年,余二妹已经9岁,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这一生,都是在陶瓷里面闯荡。我与陶瓷的缘分很深,以后我老了,也要在这里,埋在距离瓷器很近的地方。”
从年幼时期接触陶瓷,再到花费五年时间、花费六千万构建浮梁瓷宫,余奶奶对瓷器的坚守,向我们展示了梦想照进现实。因为热爱,所以在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无所畏惧,坚持不懈。
余奶奶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花费所有积蓄在家乡建造了千年瓷宫,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
对于“老太5年砸万,徒手造了一座千年瓷宫,自己却住在茅棚里,为啥”的故事,大家在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