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需要有劳动教育时间的保障。上海地区小学每天放学后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值日活动,每日的值日是按组进行的,学生每星期做一次值日,可见这项在校劳动机制贯彻情况非常好。
在对上海地区小学的调查中了解到,除放学后的值日,除负责做教室的卫生和责任区的卫生,还要负责维护认领的绿地或绿植。学校在用于劳动教育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上投入不足,劳动教育的专用教室和设施设备比较匮乏,大部分学校还是就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少部分一学期去一到两次校外劳动实习基地。
校内专业的劳动技术教学教室基本没有。劳动教育评价对劳动教育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进行。调查发现,对于评价方法,85%的教师采用口头表扬,鼓励其它同学向其学习,45%的教师采用物质上的奖励,58.33%的教师采用将劳动情况记录下来,作为期末考核加分内容。
可见劳动教育评价的方式是以口头评价为主的,也有奖励,记录考核的形式,但相对较少用。学校对学生劳动情况基本都有做评价,但基本上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即仅有对劳动成果的评价,而不注重劳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评价方式不够多样。评价的主体也主要是教师,没有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其他主体参与进来。
还有在家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很多父母认可劳动教育很有必要,但是父母习惯上还是大包大揽家务活,让孩子只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也变相造成孩子“没时间”参与劳动。
人们的观念里轻视劳动的思想由来已久,古代社会,主导中国思想主流的儒家学者就有鄙视生产劳动的传统,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轻视生产劳动,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知识分子都应追求“学而优则仕”,樊迟要学习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背后还骂樊迟是小人。
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思想,在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说是现在社会轻视劳动的思想根源。当今社会,虽然社会越来越进步,这种思想仍然固存,鄙视生产劳动的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潜意识里把劳动分为三六九等,都希望从事所谓的上等职业,而对所谓的下等行业嗤之以鼻。社会问题反映到教育上来,就表现为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劳动教育,甚至有用劳动来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之下,小学生自然就会从思想认识上到行为上都规避劳动,这会对劳动教育的实施造成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不断深化,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频繁,消费主义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劳动失去了内在意义,劳动受到排挤,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淡化,劳动的创造价值越来越不被人们看重。
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前,应试教育一度盛行并把控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方向。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中考试就是风向标,考试考什么,学校就会注重什么课程的建设,学校的培养理念也是与之相对应,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学校就忽视了生的综合素质。
因为劳动教育不列为考试评价内容,所以学校也不把劳动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就是学校的评价体系也以分数为指标。评价一个学校的优劣就主要看它的升学率,学校升学率高,就被认为是好学校,成为名校,就可能会获得更为丰厚的教育资源。
在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评定学校的环境之下,学校首先不会想到去推行劳动教育,因为劳动教育不在必须考查成绩科目之列,其次即使有一些学校出于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想推行劳动教育,但迫于升学压力也往往有心无力。现阶段,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实施劳动教育,普遍开设劳动课。
然而由于深远的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和在应试教育的余威之下,劳动教育被淡化,劳动的意义被消解,劳动甚至被人鄙视、唾弃的现象依然存在。小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他们自然也深受其害,曲解了劳动的价值,认识不到劳动的意义。
对劳动教育的忽视,自然会造成小学生群体劳动思想的偏差,劳动态度的不端正,劳动技能的欠缺。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重要场所,但教育不是只依靠学校就能做好,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教育绝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同样也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同样,对于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孩子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和学校的的配合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尤为关键。
因此,家庭与学校在劳动教育上需要紧密配合,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一致的家校氛围。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出于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越来越重视小学生劳动教育,现在上海地区的学校里,在课程表里基本都有每周一次的劳动技术课,有些学校还致力于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少学校还做出了特色,这对小学生劳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据调查显示,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并没有多大变化,多数家长认识不到劳动教育的意义。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好,劳动不做没关系”,“知识改变命运”,也有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没有什么不对,但主要精力还要放到学习上,不能因为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
如此种种,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和劳动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方面花的时间过多,会影响另一件事的效果,而劳动教育不重要,要少花时间或不花时间在上面才对。即使有家长认为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重要,但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也并不重视。
调查还显示,在开家长会时,老师几乎不会提及小学生在学校内的劳动情况,更不要说做出评价了。也从不问及小学生在家庭里的劳动状况。老师偶尔布置一些关于劳动的作业,有的家长会以影响学习而拒绝或为孩子代劳。
可见,家校在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方面步调是不一致的,家校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发动家长,把家长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搞好小学生劳动教育,还需要健全和完善保障体系来保障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和运行。
目前在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要促进教育者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取得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支持,激励小学生们踊跃参加劳动活动,除了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和弘扬劳动精神。
从大的方面来讲,还需要一些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政策,如国家的升学政策、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政策等,来加强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促进劳动教育的施行。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所需要的诸多制度保障,如对劳动教育的评估,保证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师资,劳动教育所学的设施、时间、资源等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实施如何来评估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和成熟。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一些条例规定,鼓励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但这些条例一般比较笼统,并未做任何实施细则。无论学校实行还是不实行劳动教育,都对学校的考评影响不大。其次,对于学生劳动素质考评制度也比较缺乏或比较单一。
一般是对劳动结果进行评价,对劳动过程的评价几乎没有。评价方式多以口头评价的形式,一般不会记录下来,列入期末成绩的考核,这无疑是不利于创建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也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参加各种劳动的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