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一书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也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终的一本,直到清末时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亚圣”孟子《孟子》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其学说处罚点为性善论,护长德治。在《孟子》一书中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24次对话,包括《孟子·梁惠王章句上·8节》和《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6节》两部分。以下是梁惠王与孟子的第二次对话。
01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左)孟子(右)02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正站在池塘边上,观赏着那些奔跑飞翔着的鸿雁麋鹿,孟子走进来后,惠王问道:“你们这些才德高尚的贤人也爱享受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诗经》说:‘当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没有几天就建成了。建台本来不着急,但老百姓却如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文王国王游览到灵沼,池里鱼儿蹦得欢。’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园中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相反,《汤誓》中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03
对于上次的谈话两人似乎是不欢而散,但是梁惠王不服气啊,所以第二次会见孟子时,梁惠王故意让孟子到池塘边来,以此来炫耀一下自己优裕的生活方式,并且还有讥讽孟子生活贫困而空有理想之意。
而孟子却从骨子里瞧不起他!是的,人们之所以努力奋斗,其目的就是想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活质量。
但是,贤能的人要等事情做成后才喜欢这些,才享受这些,而不贤能的人虽然有这些东西,是不会快乐的,因为还有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己独自享受这些,能快乐吗?所以孟子举了周文王和夏桀这两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民同乐,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而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不能与民同乐,是享受不到快乐的。
周文王在小邦周时,实行的是“富家裕民”的政策,很受广大人民拥护,小邦周因此而很快富强起来,所以当周文王被商纣王关了七年监狱而放回来后,为了隐蔽自己报仇血恨的行动而佯装沉迷酒色而修建灵台池沼时,人民百姓踊跃参与修建,而周文王亦是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
夏桀却因为残暴地对待人民而终被推翻,死无葬身之地。
这就是因为周文王懂得“中庸”之道,懂得寻求最佳行为方式。而夏桀、商纣等不懂得“中庸”之道,不懂得寻求最佳行为方式。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们不会关心百姓的生活如何,而是如何争夺土地,独霸一方。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孟子周游列国,想要推行自己的“王道”思想尤为艰难,即使如此他不曾放弃,反而独辟蹊径,提出“与民同乐”而后能王的观点。
这第二次的对话,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而问:“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进一步说明周文王“富裕治民”和夏桀暴政的最终结局,也由此典型例证作为论据前后对比,一正一反,向梁惠王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孟子作为儒家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代表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一概念,提出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先进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本人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