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学鸠大鹏背负青天,且飞且思考,《齐谐》记录了他的成就和荣耀。还有一些人,飞的不如大鹏高,那么他们在做什么呢?如蜩与学鸠是小虫,不能与大鹏同行,亦不能与大鹏同类,便在大棚看不见之处议论他,嘲笑他。其“笑”有二:
其一,艰苦。小虫“决起”之飞,霎那之间即可决定,可以率性而为。可不必像大鹏那样劳心劳力,苦苦的准备,一定要等待“海运”才能借势而飞。
其二,风险。小虫奋力而飞,若小虫没有一口气飞到目标,只是控于地而已矣,何险之有?然那大鹏,飞至如此高空,路途如此遥远,一旦精疲力竭,稍不注意,恐怕会摔个粉身碎骨。何其危险!
庄子哲学然而,自古至今,恐怕人人都知道:只是去外面转一转,并不需要准备什么,要去到几千里外,则必要准备足够的粮食、衣物等等物品不可,这都是很简单的道理。然而,在不同的选择背后,其艰苦和风险,信念和收获,又是否人人都能了然于心呢?
芸芸众生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世界,忖度自身,立下志向,很多人的志向都很不一般,仿佛有:“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气势;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
当然,志当存高远虽好,然而有多少人在树立远大志向的同时也积极的“三月聚粮”了呢?所谓“聚粮”,不只是一般的物质基础,也包括决心和信念这样的精神基础,才能克服困难,毫不退缩,直至抵达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路程中,在艰苦和风险面前,有几个人能像大鹏一样意志坚定的向前进?怕是像蜩与学鸠,这样满足于现状的退缩者居多。
现实生活中,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人比比皆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只井底之蛙,它认为天空之大就如井口之大。世人认为彭祖长寿,岂不知,远远不及冥灵和大椿。这样的短见,不正类同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吗?不也正是蜩与学鸠满足于“抢榆枋而止”的见识吗?如此安于现状,怎可能获得更高深的知识、更高远的风景?
大鹏且非且思考蜩与学鸠,本不是一类,看到出色的大鹏,他们无法跟随,又心有不甘,便心虚之余为自己找了若干借口。就此还不够,便又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党彼此安慰,互相打气。这不正是退缩者惯用的伎俩吗?
面对蜩与学鸠,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看到大鹏出色的成就,应要认清大小的本质,要明了自己的位置,要知晓自己的不足,要开拓思路,追求更高远的境界。若想实现目标、获得成就,必须“三月聚粮”,劳苦准备。同时面对风险,还要有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前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58.html